碧水青山 生态蝶变
碧水青山 生态蝶变
光伏矩阵在以前的煤矸石堆放处排列成蓝色画卷,荒山秃坡变身生态公园,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农田里有机种植与生态观光相映成趣,农民的钱袋子随着生态绿色产业鼓了起来;黄河岸边的生态廊道蜿蜒延伸,骑行爱好者穿梭在树荫葱葱中,定格下碧水蓝天的动人瞬间。
今年以来,我省持续深入开展三大污染防治攻坚,三晋大地蓝天白云成为日常,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幸福家园。
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清晨6时,家住运城市尧梦公园附近的徐凤娟就赶往公园,她约了朋友去拍尧梦公园里的荷花。“咱们一早去的话,荷花上有露珠,拍照效果特别好。”徐凤娟边调整手里的相机参数,边跟旁边的朋友聊天。
眼前尧梦公园的荷塘里,粉的白的荷花次第开放,微风拂过,花朵摇曳生姿。谁能想到,眼前这片诗情画意的荷塘,之前是个让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说起这里的变化,徐凤娟感慨良深:“早年间这地方谁愿意来啊,水又黑又臭,现在你看,一大早都是来公园散步、锻炼的。”
一条河的变迁,见证了一座城的生态改善。从一片荒草丛生的臭水沟,到如今市民争相打卡的城市绿洲,官道河水系的变迁,就像那满池的荷花一样,沁人心脾。7月初,运城市城区官道河两岸景观焕然一新,水体清澈、植被茂盛,市民在河畔尧梦公园休闲漫步,享受生态改善带来的宜人环境。
历史上的官道河曾经清水长流,鱼翔浅底,水清鱼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面貌逐渐改变。为了重现官道河的生机与活力,运城市全面启动官道河水系治理,通过官道河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系统实施河道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显著改善了水生态环境质量。
去年以来,我省持续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我省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达到四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4.7%,其中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1.5%,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保持二类及以上水质;海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连续2年达到100%。地下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我省共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井254眼,其中二类水质井47眼,占比18.5%;三类144眼,占比56.7%;四类42眼,占比16.5%;五类21眼,占比8.3%。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标准评价,达标191眼,占比75.2%。
绿色矿山生态转型
“前些年,这里还是一片秃山,没有土壤,也没有树木等。你看现在,满眼绿色,葱葱茏茏。那边还有光伏发电。”7月初,长治市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王庄煤矿的退休工人张奉明指着眼前的场景对记者说。
近年来,在科技与智慧的引领下,王庄煤矿绿色矿山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运用智能化技术,开展矿山绿化、矿区美化,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不仅推动了资源的清洁化综合利用,更实现了矿山的绿色转型。
如今,走进王庄煤矿,昔日的矸石山已变为绿意盎然的公园,出门不再踩到煤渣,抬头便能欣赏到碧空如洗的美景。去年,王庄煤矿北矸石山山顶4.59MWp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位于王庄煤矿北矸石山山顶,利用王庄煤矿北矸石山山顶场地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项目装机容量为4.59MW,占地61亩,共装设560Wp光伏组件8190块,据测算一年可产生清洁电力619.92万千瓦时。
北矸石山山顶4.59MWp光伏电站项目是该集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一期25MW)工程五个子项目之一,整个一期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产生清洁电力3300多万千瓦时,年节约标煤10000吨,减排二氧化碳26000吨。
光伏电站的建设不仅盘活了集团各企业的闲置土地资源,还提高了集团节能降碳能力,对于“双碳”“双控”目标的实现是极大的助力。
作为煤炭资源大省,我省每年产生数以亿吨煤矸石,堆积而成的煤矸石山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矿业废弃物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煤矸石作为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对环境造成多种污染。近年来,各煤炭企业纷纷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了企业闲置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盘活了企业闲置土地资源。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对于“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指标的完成有着积极意义。
据业内相关专家介绍,在煤矸石山上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改变了以往对煤矸石山单纯的治理做法,使煤矸石山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变废为宝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可消除其在治理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开辟了一条清洁能源新“赛道”。
生态状况稳中向好
华北豹是中国特有的金钱豹亚种,又被称为“中国豹”,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等8个省份,其中山西是核心分布区。
日前,和顺县今年首次记录到4只新成年华北豹个体,已从栖息地扩散至县城附近的麻衣山,这是目前已知距离和顺县城最近的华北豹踪迹。近年来,我省推进以华北豹为伞护种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生态廊道连通、猎物种群恢复、饮水点建设等工程,从山、水、林、道等多方面对华北豹的栖息地进行保护。
和顺县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得益于系统性保护,和顺县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宝库。该县在县域西部划定约占全县面积一半的地域为野生动物生态保护功能区,限制污染性工业和大规模开发,为华北豹等野生动物保留核心栖息地。当地还构建起“政府+科研机构+公益组织”的生态保护模式,华北豹种群不断扩大。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加快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山西为目标,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完善山西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山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推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形成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在一系列有力举措下,我省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全省生态状况稳中向好。
本报记者程国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