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艺国赛:山西文物修复师竞风采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获奖的山西选手。

获奖的山西选手。

获奖的山西选手。

获奖的山西选手。

获奖的山西选手。

获奖的山西选手。

获奖的山西选手。图片由省文物局提供


  7月6日,四川省泸州市揭晓了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结果。本次大赛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吸引了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名选手参赛。其中,山西派出的12位选手均为今年6月全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他们参与了全部6个项目的角逐。群英聚首,指尖定乾坤;毫厘之间,显修复匠心。这场“华山论剑”般的较量中,山西选手以实力证明:在这片孕育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土地上,工匠精神正焕发新生,照亮文物保护征途。

省赛:真刀真枪,淬炼英才

  6月,太原暑意初显,一场关乎文物传承未来的赛事如火如荼展开。山西省文物局联合多部门举办的全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严格对标国赛标准,搭建全真竞技舞台,旨在选拔顶尖文物修复人才,为国赛奠定基础。
  烈日直射下,考古探掘工赛场的选手们挥汗如雨,工具与泥土碰撞的每一下,都凝聚着对历史的敬畏。山西博物院陶瓷修复师李小波回忆:“全真模拟让比赛紧张感倍增,每一道裂纹修复都关乎文物安全,这远超普通考试的心理考验。”在可移动文物修复赛场,这些文物标本安静地躺在工作台上,等待着选手们妙手回春。
  此次竞赛会聚全省顶尖人才,堪称“技能山西”的巅峰对决。脱颖而出的12位一等奖获得者中,既有深耕古建30余年的老师傅赵玉宝——岁月在他双手刻下痕迹,亦沉淀出无数经验;也有“90后”考古探掘“女将”武晓俊,在男性主导的领域无畏绽放,眼中闪烁着执着的光芒。
  省考古研究院金属修复师原照新对选拔过程记忆犹新:“专家团队如严苛监工般全程跟踪,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旦发现选手的技术短板——哪怕是握工具的角度这类细微问题,也会立刻组织特训,反复矫正。”那段时间,选手们在高压训练中不断突破极限,力求每个环节尽善尽美。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培养模式,为山西选手在国赛中取得佳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赛:毫厘之间,亮剑争锋

  7月,四川泸州骄阳似火。这场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一场技能比拼,更是对选手理论知识、实操水平和临场应变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六个比赛项目均采用“20%理论+ 80%实操”的考核模式,重点考察各项目核心技能。
  与上届总决赛相比,本届参赛选手增加了34%,男女比例为4:1,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3.58%。选手年龄跨度从19岁至59岁,涵盖老、中、青三代。虽然每个进入总决赛的选手都是在各省脱颖而出的“强中手”,但选手们普遍反映,与省级选拔赛相比,全国总决赛“竞争更激烈、难度更大、心情更紧张”,“含金量更毋庸置疑”。
  在40℃高温的考古探掘工赛场,武晓俊凌晨5点就已开始工作。她蹲在地上全神贯注分析土样,专注的神态被媒体镜头定格,获赞“最美侧影”,用行动证明女性在考古领域同样能绽放光彩。与此同时,总决赛的陶瓷修复赛场上,伏案工作的杨谢月眼神专注。他正借助显微镜小心翼翼拼接宋代瓷器残片,每一片在他手中仿佛重获生命。深知0.1毫米的误差都会影响得分,他的每个动作都轻缓而精准,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密仪器的调试,连呼吸都控制得极为平稳。赛后,他感慨道:“就像给文物做显微手术,呼吸都要控制节奏。”在这个赛场上,他不仅展现了高超技艺,更传递了对文物修复事业的敬畏之心。
  山西观摩团在赛场全程指导,为选手提供专业支持。陶瓷裁判续凯以严格细致的执裁标准树立榜样,每次点评都切中要害,让选手清楚认识不足;上届金属修复冠军张政敏现场传授实战技巧与心得;木作裁判任毅敏特别注意到,赵玉宝雕刻斗拱时连木纹走向都严格遵循古法。这种对传统工艺的极致追求,正是山西匠人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新一代修复师身上得到传承。

载誉:奖章背后,传承匠心

  当7位山西选手站在领奖台上时,手中的奖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然而,他们带回的远不止奖牌。
  赛后采访时,杨谢月谈及参赛感受时直言收获很大。坐在国赛比赛桌前,他一次次提醒自己要努力保持心静如水的状态,专注完成文物修复的每个环节。他认为能参加国赛本身就是荣誉,积累经验、与同行交流才是最大收获。李小波心态平和,“获奖当然挺高兴的,不过比赛已经结束了,回去接着干!”未来他会以敬畏之心继续守护历史文物。
  从业30余年的赵玉宝,先后参与了晋阳古城角楼、城门楼及大同古城等知名古建的修缮。他对这次比赛表现很满意,“得奖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继续做好古建修复工作,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杨江朋则表示,能参加这样的大赛与行业前辈交流切磋特别荣幸,“通过比赛认识到自身差距,今后要努力提升,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考古探掘“女将”武晓俊获得考古探掘工项目三等奖。她表示,很开心获得国赛荣誉,作为考古界新人,深知专业考古探掘工的成长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以及体力、洞察力、辨别力“三力一体”。她表示经过大赛洗礼后,会进一步磨炼精进。金属修复师原照新表示,感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与全国高手同台竞技的机会,“得奖既是认可,也是督促,更激励我在金属文物修复领域不断探索创新。”
  仝延东从2013年开始从事纸质文物修复工作,参与过《山西博物院藏宝宁寺水陆画保护修复项目》等十余个项目。省赛冠军的他坦言,在国赛上仍有些紧张。不过,“90后”的他表示:“不怕输,有信心,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好成绩。”看到江苏选手采用的新型揭裱技术,他立即加了微信请教。原照新则对陕西同行的鎏金工艺印象深刻,“那种细腻的质感和独特的光泽,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他表示,这种开放交流的心态是大赛最珍贵的收获——在赛场上,选手们不仅是竞争对手,更是志同道合的同行,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这些选手的故事,折射出文物行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当19岁的实习生与59岁的老师傅共享同一套评价体系,当实验室培养的硕士与作坊出身的匠人使用同一把修复刀,这个传统行业终于迎来了它的“破圈”时刻。
  透过大赛的窗口,我们看到一个更具活力的文物人才生态正在形成。大赛数据显示,293名参赛选手平均年龄40.5岁(最年轻者仅19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53.58%,硕士人数较上届增长96%。值得关注的是,高学历青年人才的涌入,为传统技艺注入科学理性的基因与创新求索的锐气,用行动生动诠释了“行行皆可出彩”的时代强音。
  如此蓬勃的人才发展态势,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协同多部门持续完善顶层设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考古探掘工国家职业标准》相继颁布实施,确立了职业培养的专业标尺;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实施意见》,将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教育培训、薪酬待遇改善及社会地位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大赛同步构建人才成长快车道:各项目前五名可晋升职业技能等级,一等奖得主将角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职业发展瓶颈被不断突破。这些清晰可见的晋升通道,正推动文物技能人才从“幕后英雄”走向职业舞台中央,在展现专业价值的同时赢得社会尊重。

本报记者王荔

(责编:温文、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