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晋品”在双循环中绽放光彩

——我省扎实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成效观察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外贸优品、品质生活”展销活动中,工作人员正向市民介绍产品(资料图片)。

日前,太原茂业天地一层的“外贸优品展销专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祁县工匠手工吹制的高脚杯在灯光下折射出晶莹光泽,怀仁陶瓷的釉色里藏着煤系高岭土的温润,临汾红酒的标签上印着“出口转内销”的字样……这场由省商务厅主办的“外贸优品、品质生活”展销活动,如同一扇敞开的窗户,让23家我省外贸企业带着历经80多个国家市场考验的卓越品质,与国内消费者和流通企业实现了一次热烈的“双向奔赴”。这一幕,正是我省当前扎实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生动写照。

政策破题:

打通“两个市场”制度桥梁

“在全省每年1000亿元外贸出口额中,除了富士康的手机、太钢的不锈钢,还有朔州陶瓷、祁县玻璃、雁北杂粮等这些‘藏在产业链深处’的好东西。”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初衷——让在国际市场历经严苛检验的“晋品”,能够顺畅无阻地走进国内的千家万户。

为此,我省率先搭起政策“立交桥”。省商务厅牵头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左手牵着外贸企业,右手带着商超、电商,积极引导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同时,充分利用能源博览会、山西·朔州陶瓷产品进出口交易会等平台,设立外贸优品专区,打破“外贸内销两张皮”的壁垒。

省市场监管局则聚焦“标准统一”,推动“同线同标同质”(三同)认证,鼓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内销产品。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20个“山西精品”通过认证,清徐陈醋、怀仁陶瓷等借此东风进一步扩大了在国内的影响力。

政策的温暖藏在细节里。针对外贸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水土不服”问题,茂业天地开通了“15天极速上架”绿色通道,简化了资质审核流程;京东集团则投入了2000亿元的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为企业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智能分仓技术,预计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23%;省零售商协会也发出倡议,号召商超设立“外贸内销专柜”,并建立“一企一策”的帮扶机制。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服务,一张覆盖生产、流通、销售的政策网络,正让“两个市场”的衔接愈发顺畅。

产业突围:

老技艺的“双向成长”

“您看这玻璃碗,人工吹制的弧度是机器无法做出来的。我们既接欧洲酒庄的大订单,也通过抖音直播卖‘9.9元体验装’,目前国内市场占比有了显著提升。”祁县玻璃企业的参展人员热情地向市民介绍着。

在8000多个品种的玻璃器皿中,人工吹制产品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人工高脚杯的占比更是高达80%。这些产品不仅远销欧美,还曾亮相G20峰会、卡塔尔世界杯等国际舞台。这背后,是祁县玻璃“人机并举”的突围之路。祁县62户生产企业中,机制品保障产能,手工艺品树立品牌。在1500摄氏度的烈焰中淬炼的不仅是玻璃,更是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

祁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祁县正在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矩阵,让“祁县玻璃”在双循环中都能占有一席之地。

怀仁陶瓷的转型更具样本意义。35亿件陶瓷产品的年产能,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左右。怀仁陶瓷的底气来源于其“三好”家底:煤系高岭土是“国宝级”原料,2万亩的陶瓷园区实现了“九通一平”,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和专项基金构成了全链条的支撑。在线上,陶瓷e镇孵化的天猫、抖音特色馆年销售额超过亿元;在线下,从法兰克福展会到国内商超,釉下彩餐具成为了“网红”产品。

“以前我们只盯着外贸订单,现在国内经销商主动找上门,‘两条腿’走路更稳了。”一家陶瓷企业负责人说。

平台架桥:

从“单点对接”到“生态共生”

“这怀仁陶瓷真不错,能线上购买吗?”展台前,市民的疑问很快得到了解答——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跳转到线上怀仁陶瓷特色馆。这背后,是电商平台为内外贸一体化搭建的“数字桥梁”。

阿里巴巴针对产业带推出了“三级孵化”计划:先派项目组驻场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再通过搜索优化使其在平台排名超越传统产区,最终建立选品中心链接国内外采购商。

线下渠道同样热闹非凡。在茂业天地的“外贸优品专区”里,朔州陶瓷与祁县玻璃隔架相望,网红主播带着市民“云逛展”;超市里设立的“三同产品专柜”,清徐陈醋、吕梁小杂粮等热销品琳琅满目。“以前外贸企业找内销渠道很难,现在商超主动伸出橄榄枝,这就是平台的力量。”不少企业工作人员感慨道。

目前,怀仁已有众多陶瓷企业借着数字化转型的东风实现了升级,“怀仁陶瓷”这一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也在持续攀升,内销规模较以往有了显著增长。而一些具备消费大数据能力的平台,则凭借自身积累的市场数据,精准捕捉需求,助力企业打造更贴合国内消费者的“定制化”内销产品。

从晋商故里的驼铃声到“一带一路”的班列鸣笛,从外贸订单的签章到国内商超的价签,我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实践不仅让“晋品”保持了“走出去”的锐气,更赋予了它们“走进来”的底气。

本报记者 李若男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