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 正青春】省测绘地理信息院第三测绘院工程师王玉:测绘与艺术交融中的传承创新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王玉正在手工印刷《黄河晋韵》作品。高淑虹摄


  7月7日,晨光刚漫过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第三测绘院办公室的玻璃窗,工程师王玉的指尖已经落在了新平堡镇的卫星影像图上,当天的工作是从二次改版后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编排开始,王玉面前摊开的草稿上,几条铅笔线正勾勒着王化沟村的悬空民居轮廓。
  “小成你看,”她忽然抬手指着地图一处,“霞庄村的村庄格局、王化沟村的悬空民居这几个历史文化名村,我们除了手绘出村庄特点之外还可以结合它放大后的位置坐标进行设计编排,这样读者才更容易看懂‘地图’的逻辑。”
  说话间,王玉的话语忽然顿了顿。窗外的鸟叫声让她想起2013年晋西北的冬天——那时没有鸟叫,只有零下15摄氏度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朔州市平鲁区的山梁。她和同事踩着积雪做地理国情普查,睫毛上的冰碴和调绘底图上的坐标点一样清晰。“这个点位和图纸对不上。”她呵着白气,用冻僵的手指在图上指出一个小点。后来回到驻地,她又对着电脑核对数据到后半夜,棉鞋在雪地里磨出的歪斜鞋跟,成了那段日子最鲜活的印记。
  “王姐,这处的烽火台手绘成什么样的风格比较合适?”“90后”同事成晨曦的声音把她拉回现实。王玉接过图稿,目光掠过纸上的结构轮廓,笑着说:“你还记得去年咱们从最北面的老牛湾一路南下吗?黄河岸边的烽火台,远看是粗犷的土黄色,近看土缝里都藏着岁月。”她提笔在图上添了几笔。
  寥寥几笔,瞬间让人想起那幅她创作的2.4米长的木刻版画——《黄河晋韵》。从选板、绘图,到雕刻、印刷,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大河澎湃处三角刀旋勒出浪花音符,民俗古建细绘出古今故事。“那时,每天回家都累得睁不开眼,但早上一拿起刻刀,浑身又有了劲。和入职不久自学ArcGIS时差不多,对着教程练到凌晨。”她低头修改着霞庄村的街巷走向。
  王玉的这份细心、耐心、责任心是入职时,老同志写在她笔记本上的工作口诀。现在这本笔记已经泛黄,她却把里面的道理教给了“成晨曦”们。“测绘精度不能丢,但表达方式得跟上时代——你看这张长城历史文化名城图,卫星影像打底保证准度,手绘古建增添韵味,传承与创新结合,既接稳了前辈的精度,又跑出时代的速度,这才是咱测绘人的‘守正创新’。”
  暮色渐浓时,王玉终于敲定最后一幅图的版式。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目光落在桌角的《黄河晋韵》上:浪涛里藏着她跑遍黄河山西段记下的数据,屋檐下刻着她对照建筑典籍修改无数次的草稿,与那些被她用秃的画笔、装满数据的硬盘,一起讲述一个从艺术设计跨界而来的测绘人,如何用脚步丈量山河,用匠心使地图成为流动的文化血脉的故事。
  十四载光阴流转,当年的“门外汉”早已成长为行家里手,把山河刻进了骨子里,她的故事还在每一笔测绘与艺术的交融里,继续生长。

本报记者张丽媛 本报通讯员高淑虹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