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新气象 新成效】创新引领 描绘现代化产业新画卷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诗经·卫风》中穿越千年的豪情叩问,恰似今日三晋大地对转型发展,以勇气、以信心、以智慧做出的时代应答。
  作为传统能源大省,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步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加快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新目标激励人心,新征程催人奋进。
  在绿色工厂,工业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书写产业新篇;在云计算基地,闪烁的服务器铺展数字经济的星河;在矿井深处,智能采掘系统重铸“煤铁之乡”的时代故事……这片曾雄踞中华文明历史中心位置的土地,正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魄力,播撒科技创新的火种,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壮阔图景,在三晋大地徐徐展开。

深化改革
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创新是第一动力,我省深化改革,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全面激发创新潜能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手撕钢、车轮钢等特种钢材料,T800、T1000等高端碳纤维,8英寸碳化硅衬底、深紫外LED芯片……资源大省向新而行,这些“科技名片”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领域广泛应用,熠熠生辉。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初始力量来自实验室“方寸之间”,全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跃上新高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省实验室体系不断优化,会聚顶尖人才攻克前沿科技难题,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协同创新格局。
  2024年,我省加速推进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建设,多元化集聚高端创新人才208人,全面建成共性分析测试中心等14个专业化创新平台,“4+1”国家任务取得重大进展。积极推进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先进不锈钢材料、低阶煤绿色高效利用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组或申建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省实验室体系,低碳建筑、土壤健康、先进半导体等3家省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省实验室总数达到8家。
  我省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将“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引进培育研发机构、领军团队、龙头企业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生态子系统,带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平台重要,政策更应给力。当前我省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先后制定并出台的《山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山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山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构建起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在山西落实落地的政策保障体系。我省还印发了《科技成果多维价值评价工作指引(试行)》,指引建立健全了山西特色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从源头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痛点。
  政策给力,制度更要创新。通过“揭榜挂帅制”“验收备案制”“里程碑制”和“双主持人制”,我省构建形成了企业出题、政产学研用共同答题的项目生成机制,针对迫切的科研难题,以开放式创新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各界智力潜能,尽快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科创引领
让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制造业振兴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对于勇担转型发展和能源革命两大使命的山西,推动制造业振兴升级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依托丰富的煤炭、风、光、水等资源,我省推动能源产业和制造业融合协调发展,将光伏、风电装备、氢能、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5条产业链确定为省级重点产业链——既有传统产业的推陈出新,又有新兴产业的发展引领,不同领域新能源的开发应用实现了同频共振。
  太重集团自主研发的TZFB30M甲醇叉车巧妙融合了环保与高效性能,堪称物流运输领域的“绿色动力王”,开创了行业先河。华阳集团的华钠芯能成功入列2025储能应用创新典范TOP10,入选全球Tier1钠电电芯榜,企业逐步形成了“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的钠离子电池产业集群。“晋华”家族则再次添新,“晋华槽”实现了潞安化机在氢能装备领域的首次突破,标志着我省在探索绿色氢基能源全链条发展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新能源领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全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我省积极运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加快改造提升焦化、钢铁、有色、锻铸造等行业,推进设备更新、标准升级和产品迭代,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我省加快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产业。
  “数智+”,是制造业蝶变的又一巨大推动力。我省明确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我省通过出台《山西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4—2030年)》等多个行动计划,持续加快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广。通过整合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实现了工业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重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一批具有示范标杆作用的典型代表脱颖而出,自2019年以来,我省累计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20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8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6个,在煤炭、冶金、化工等多个重点行业领域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山西的优选课题。产业链、专业镇、开发区三大平台,则是破题的彩毫巨笔。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抓手,我省不断强化“链主”引领、“链核”培育、“链上”协作,全省重点产业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做大专业镇、做强开发区方面,我省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推动了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助力全方位构筑山西新型工业化的竞争优势。

融合赋能
让产业发展更加瑰丽多姿

  7月1日,金色麦浪已充盈仓廪,复播玉米也已近500万亩,今年“三夏”农机化任务基本结束,又是一个丰收年。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紧围绕“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特”“优”农业不断提档升级,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现代农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支撑和根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大力实施旱作良种攻关、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等十大工程,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历史很远,山西很近。2024年,“跟着悟空游山西”,我省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26.34%,国内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44.43%。今年以来,我省乘势而上,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供给和服务水平,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
  “人工智能+红色文化”,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走进位于长治武乡的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游客不仅可以和电子大屏里的八路军战士“面对面”互动,还能化身其中一员,留下自己的“红色”影像。作为全国首个红色文化大脑项目,馆内八路军文史数据超过3000万字。截至6月30日,已接待游客3.5万人次,成为数字化红色文化传承的新标杆。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已成趋势。我省始终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文旅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让历史“活”了起来,更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转型发展的“硬支撑”。
  近年来,我省通过政策引导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加速构建以服务业为关键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5年行动计划》,38条措施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骄阳似火,热潮涌动。喜看三晋大地,新技术、新场景生机勃勃,新产业、新成果花开绚烂,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各产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不断推动产业向新、向绿、向上,全力绘就具有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新画卷。

本报记者冷雪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