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山河·壮丽三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融媒报道】胜利的回响 奋进的足迹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第一一五师机枪阵地。资料图片

图为大同秦淮数据公司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项目。王中勋摄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灵丘县城街景。 本报通讯员摄


  八十年风雨激荡,回望那段血火熔铸的峥嵘岁月,三晋大地以不屈的脊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望这段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既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从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汲取前行伟力。
  从今天起,本报特别策划推出“英雄山河·壮丽三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融媒报道,通过战地重访,追溯历史,挖掘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三晋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报道还将聚焦这片热土上的沧桑巨变,生动展现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赓续与生动实践。

战地重访
平型关大捷

  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八路军在此设伏,歼灭日军一千余人,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个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历史卡片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1937年9月中下旬,沿平绥铁路西进的日军占领大同后,企图分两路突破雁门关、平型关防线,进逼太原。9月24日夜,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设伏平型关东北乔沟公路两侧山地,待机歼敌。25日拂晓,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师团一部进入预伏地区,八路军随即发起攻击。经过激战,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这一胜利打破了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本报记者整理

  7月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雄伟的平型关笼上了一层轻薄的云雾,远远望去,险峻的关隘和巍峨的群山若隐若现,长城在沟壑纵横的群山里逶迤。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此设伏,歼灭日军1000余人,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个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如今,胜利的号角依旧在群山中回响激荡。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当地人民建设家乡、追求幸福的不竭动力,革命老区焕发新的活力。

铁血雄关铸丰碑

  站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的广场上向下俯瞰,当年的主战场乔沟依然清晰可辨。两侧陡峭的崖壁间一条4公里多长的狭窄道路直插关前。“这是一处天然的伏击战场,最窄处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行,日军钻进来后就是插翅难逃。”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讲解员景洁宇声情并茂地讲述战斗情景。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和天津不到一个月便相继沦陷。气焰嚣张的日军,企图一举攻占华北屋脊——山西,进而实现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1937年9月25日拂晓,日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第21旅团及大批辎重部队,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西进,企图突破平型关防线,与雁门关以北日军会合攻占太原。然而,猖狂的日军没有料到,当天夜里,八路军战士已经冒着大雨,在冰冷的山坡上设下了埋伏。
  “全线出击”,一声令下,山坡上火光四射,枪炮声响彻山谷……纪念馆用声光电特效模拟了当年的战斗场景。“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日军一边负隅顽抗,一边企图夺取老爷庙制高点,对我军形成反制。”景洁宇说,关键时刻,第六八六团副团长杨勇率领战士们与日军展开激烈搏杀,十分惨烈。
  “日军装备精良,弹药充足,我军不仅缺乏重武器,就连步枪和大刀也不充足。”战斗打响后,战士们就冲下山坡与敌人缠斗在一起,“我们的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了一场鼓舞人心的胜利。”是役,八路军以伤亡600多人的代价,毙敌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硝烟早已散尽。当年的战场上一处处纪念设施巍然屹立,逢敌亮剑、敢打必胜的精神也已化为一座永恒的丰碑。

山河镌刻英雄志

  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的将帅广场上,10尊铜铸的指挥员雕像注视着战场的方向。雕像背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的题词墙整齐排列,115级台阶将纪念馆主楼和广场紧密连接。平型关战斗纪念设施经过不断完善,可以让游客非常直观地了解那段振奋人心的历史。
  1969年,为纪念平型关大捷,北京军区、山西省委和雁北地委在平型关战斗的遗址上建设了平型关战役纪念馆。2001年,更名为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之后,灵丘县委、县政府不断对遗址进行保护和修缮,充实展览内容,调整布展形式。“我们广泛征集文物,邀请专家采用现代展陈手段进行重新布展,并新增了声光电合成的半景画馆,让历史画面更加生动地呈现。”纪念馆副馆长吕民忠介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纪念馆、纪念碑、战场遗址和指挥所等历史遗存,于2014年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非常荣幸能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平型关战斗,增强对民族历史的记忆。”景洁宇说,平均每年有50多万人次前来瞻仰学习。纪念馆及周边的战斗遗址,已成为机关单位党建和学生研学的重要场所。“每一次讲解都是对历史的还原和对先辈的追忆。”景洁宇说。
  “向革命前辈学习,面对困难要敢于亮剑”“八路军战士的勇敢顽强令人敬佩”“时刻铭记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满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感言。
 “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战士表现出的敢于亮剑、不畏牺牲、甘于奉献、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不仅是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灵丘人民建设家乡、追求幸福的强大动力。”灵丘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秀丽介绍,2021年12月,平型关大捷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景区,随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景区,伟大抗战精神已经在人们的心里深深扎根。

薪火映照新征程

  硝烟散尽,英雄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2019年,灵丘县成功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当地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
  “光秃秃山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这句顺口溜是灵丘县下车河村过去的写照。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春1997年刚上任时,村民人均年收入仅2300元,年轻人纷纷离开贫瘠的沟壑。转机出现在2013年,灵丘县委邀请专家编制《灵丘县有机农业园区规划》,王春攥着规划书挨家挨户做工作:“只有拼生态才有活路,咱这山泉水、林子风,就是埋着的金元宝。”在村“两委”带领下,村民将荒山、河滩等资源全部“入股”合作社,与企业联合成立开发公司。如今的车河,有机鸡蛋直供北京商场,露营帐篷里缀满星光,虹鳟鱼在池塘中游弋。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2.5万元,曾经的空心村变成生态有机康养福地。
 
  距车河20公里的太白山麓,秦淮数据中心九栋银色厂房昼夜闪烁,34.2万台服务器吞吐海量信息。中心项目部经理禾伟指着智能电表解释区位密码:“这里年均7℃的天然冷源比空调节能40%,绿电占比超60%,20毫秒低时延光缆直通北京。”2018年至今,京东、秦云等25家企业相继在灵丘投资,服务器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新能源+算力”闭环正在灵丘加速形成。
  在灵丘青创园,王森展示着粉色“福田喜柿”,他辞去央企工作返乡创业,差异化种植带动6个村40多人就业;“90后”副乡长郭敏则化身“卖货郎”,自掏腰包买玩具教村民摆摊,“大爷大妈都学会用二维码收款了!”青年回流背后是生态灵丘的强大吸引力,当地创新创业大赛选拔出12个农旅融合项目,“青创课”培训覆盖800人次,孵化器提供三年免租——近千名青年返乡,让民宿管家、有机品控师等新职业在山沟扎根,灵丘正逐步构建起全链条创业支持体系。
  当京津冀游客在月亮湾采摘苹果,风电驱动的大数据奔流在云服务器间,青年返乡创业的足迹踏醒沉睡山沟,灵丘用12年完成了从“输血扶贫”到“造血兴产”的跃迁,曾经“九分山水一分田”发展短板而今已蝶变为生态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报记者李炼 黄川川


铭记
军民并肩浴血奋战的见证

  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文物是烽火记忆,更是精神传承。
  “这件公文包不过盈尺却重若千钧,是军民并肩浴血奋战的见证。”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内,听着讲解员的介绍,观众纷纷向展柜聚拢。展柜中静静躺着的公文包,锁扣泛着绿色铜锈,深褐色的皮革已有几处斑驳。
  “这是当年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一营政治教导员张文松烈士送给当地儿童团团长孟令海的公文包,也是孟家两代人接力传递的珍宝。”平型关战斗前夕,孟令海与借住其家的张文松结下深厚情谊。1937年9月23日,即将奔赴战斗的张文松将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送给了孟令海。守在门口张望的孟令海,等来的却是张文松牺牲在驿马岭的噩耗。
  自此,少年孟令海将公文包视如珍宝,精心守护。1940年投身革命前,他将公文包托付给母亲,其母临终时又将公文包交到孟令海手中。1997年,阔别故土多年的孟令海将珍藏60年的公文包交给灵丘县党史研究室,为烈士遗物找到新的归宿。
  “六十年风霜浸染,皮包虽老旧;一甲子岁月赤诚,却永远年轻。”来自河南的参观者杨超表示,“作为年轻人,我们生逢盛世,更要将红色基因融入骨血,让青春在传承与奋斗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展陈传薪火、宣讲筑信仰、研讨聚力量……近年来,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不断拓展传播边界、创新互动体验,让红色血脉在传承与革新中生生不息。“我们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联合举办了‘为了正义与和平: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特展’等展览。”7月4日,该馆副馆长白卫疆正在电脑前调整馆内近期展览的大纲细节,“我们还将以第一一五师经典战斗与儿童团运动历史为主题开设展览,以铭记光辉历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巍巍雄关猎猎风,耸立在山顶上的平型关大捷纪念碑,铭记着先烈,激励着后人。

本报记者李强

赓续

  1937年平型关战斗中,白崖台村村民做向导、送军粮、做军鞋、抬担架,留下很多感人故事。如今,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续写新的富民故事

  7月4日,灵丘县白崖台乡白崖台村的富民箱包厂生产车间内,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一片繁忙景象。车间内整齐摆放着十多台缝纫机,在每一台缝纫机旁都摆放着一个用来装成品箱包的纸箱,缝纫机前的女工正专注于自己手中的工作。靠墙而立的长方形货架上,陈列着形式各样的箱包成品。
  该箱包厂由退役军人曾科峰于2014年9月创立,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总投资20多万元,年收益4—5万元。该箱包厂主要从事箱包代加工业务,采用订单式生产方式,原材料和客户大多来自河北省高碑店市白沟镇。
  “通过创立箱包厂,我们充分吸纳当地妇女就业。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能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曾科峰,今年40岁,他的曾祖父在平型关战斗中曾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引路。曾科峰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十多名妇女在他的厂子里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人每月能有2000元—3000元的收入。
  1937年平型关战斗中,白崖台村村民帮八路军战士做向导、送军粮、做军鞋、抬担架,留下很多感人故事。如今,白崖台村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书写着新的富民故事。
  白崖台村驻村第一书记施天驰介绍,2020年,白崖台村被选定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里先后设立了红色乡土文化主题展厅、青年之家、妇女之家、农民工驿站、红色主题餐厅、杂粮加工车间等,成为集红色乡土文化展示、餐饮购物、庭院休憩、游客体验等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村落。
  “从前,村里道路坑坑洼洼、房屋年久失修、出行不便、居住环境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如今,不仅村里的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而且街道上全部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房屋也全部进行了修缮。年纪较大但有务工意愿的村民,也在村中的光伏公益岗、护林员等岗位上实现了就业。”施天驰告诉记者,村里还设立了老年食堂,可容纳30多人同时就餐,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享受到老年食堂的便利。

彭国强

记者手记
为了纪念 更为传承

  踏上115级台阶,记者“走进”那场著名的胜利——平型关大捷。
  冉庄集结、乔沟伏击、老爷庙争夺……每上一阶,距离历史就愈近一步。115级台阶,对应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是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的将帅广场到纪念馆主馆的必经之路。一边拾级而上一边思绪万千,犹如穿越时空。
  “中华民族渴求一胜。”“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跟随着馆内讲解员景洁宇的脚步,记者在脑海中重构当年的战斗画面。争夺高地、白刃战、浴血奋战的战士、胜利的旗帜……站在八路军第一 一五师曾战斗过的地方,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喜悦同时袭来。
  沧海桑田,80多年前的山石如今已满是青绿。硝烟散尽,曾经的战场故地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一个多小时的馆内参观,如一场精神的洗礼。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不远处便是白崖台村。记者在这里见到了曾科峰,其曾祖父曾怀在平型关战斗中曾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引路。生于此长于此,曾科峰退伍后回乡办起了箱包厂,带着老乡一起致富。他说:“那么难的战斗都能打赢,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两代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无畏精神、奋斗精神的传承。
  错落有序的村庄、生机盎然的农田、欢声笑语的人们……平型关下的广大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告慰着为之奋斗的无数英烈。

本报记者李学林

(责编:刘_洋、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