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山西实践③】做活“水文章” 激活“水动能”
【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山西实践③】做活“水文章” 激活“水动能”
大禹渡灌区为芮城县农业稳产增收保驾护航。兰望极摄
晋祠泉复流。
汾河四期湿地公园绿意盎然。魏永平摄
太原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保护中心开展“节水宣传进校园”活动。高桦摄
改造提升后的昌源河灌区焕发出新的生机。
夹马口灌区受益区群众在采摘樱桃。贾进杰摄
汾河水库为灌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保障。
鸟瞰夹马口引黄吴王泵站。贾进杰摄
治理后的桑干河流域。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施节水行动,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主战场之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省坚持节水优先,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锚定“用足黄河水、用好地表水、涵养地下水、保障生态水”,促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同时紧紧围绕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持续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行动,奋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水支撑和水保障。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黄河流域既是我国生态屏障,也是经济要地,其水资源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然而,中国的国情之一是缺水,黄河流域更缺水。
“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让水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主战场之一,肩负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长期以来,山西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重,全省水资源总量仅123.8亿立方米,占全国的0.4%,人均水资源量381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
面对这一困境,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不仅是山西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的必由之路,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我们必须坚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之道,从源头上拧紧节水“水龙头”,让每一滴水都焕发出最大价值。
制度引领,筑牢节水之基。我们要加速转变治水思维,将节水理念深植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对高耗水项目坚决说“不”,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对取用水大户实行严格的定额管理。积极探索水权市场改革,完善水权分配、管理、保护和交易体系,加速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进程。同时,深化农业水价改革,激发农民的节水热情,培育节水服务第三方企业,实现节水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创新驱动,拓宽节水之路。农业节水需先行,我们要以水定地、量入为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让高标准农田成为节水增效的典范。工业节水亦需紧跟步伐,要积极创建节水型企业、节水标杆园区,激励企业深挖节水潜力、提升用水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新修订的《山西省节约用水条例》已于7月1日正式生效,以45条硬措施构建起“用水双控”体系,为取用水管理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为翼,提升节水效能。智能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节水为责,共筑节水社会。节约用水不仅是个体文明素质的体现,更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公众树立节水理念、养成节水习惯,让节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共同构筑节水型社会的坚固基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对“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科学配置江河流域水资源,增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让我们携手并肩,凝心聚力,将节水理念深植于每一个用水细节之中,大步迈向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时代,共绘绿水青山、美好未来的壮丽画卷!
赵建军
用足黄河水
让母亲河滋养三晋大地
7月4日10时22分,永济市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望着地里节节拔高、正在长苗阶段的玉米,永济市栲栳镇龙行村村民王建录说:“还好我们有夹马口灌区引来的黄河水,不用怕夏玉米浇不上水!”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山西4市19县(市、区)965千米,却因地形的高低错落,使得沿黄农田难以直接受益,三晋大地曾长期饱受“近水却解不了近渴”的困扰。
始建于1958年的夹马口灌区,矗立在黄河之畔。多年来,灌区持续推进建设与改造,通过泵站扩容、渠道防渗、信息化升级,最大提水能力提升至91.2立方米/秒,受益范围涵盖运城市临猗、永济、万荣、盐湖4县(市、区)16个乡镇51.3万余人;灌区年农业灌溉提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关键指标常年稳居全省灌区前列,单方水农业增产效益、单方水纯水利效益等均为北方提黄之最。
今年5月以来,我省降水偏少。6月上旬和中旬高温天气较多,部分地区出现待播耕地缺墒和已播作物受旱情况。截至7月5日,夹马口灌区今年累计供水运行136天,总提水量17247.24万立方米,超去年同期提水量4127.6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42.65万亩次。
与夹马口灌区遥相呼应的,是芮城县境内的大禹渡灌区。这个始建于1970年的大型引黄灌区,同样以农业灌溉为己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自6月3日夏浇启动以来,灌区上水运行90余天,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大禹渡灌区党组书记、主任董曾武自豪地说:“截至7月3日,我们灌区已累计提水29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42万亩次,让灌区农田喝了个痛快!”
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是我省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跨黄河和海河两大流域,是利用黄河水资源解决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重大战略工程。
这项1993年奠基、1997年主体工程全面开工的宏大工程,是国家水网骨干输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晋蒙交界的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取水,一路北上,为太原、大同、朔州三个煤电能源基地送去生命之源。2023年,万家寨引黄工程入选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名录,成为山西人民心中的骄傲。
用好地表水
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效益
“以往全看天意,总担忧不下雨。如今汾河水直接涌入田地,再也不必为干旱少雨而忧虑!”清澈的汾河水顺着水渠潺潺流入农田,文水县南安镇南白村村委会主任武新华的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南白村拥有农田3300亩,其中1600多亩种植梨树。去年,村里的梨树大丰收,每亩产量达3500公斤。武新华说,这份丰收离不开汾河水的滋养与汾河灌区高效节约的灌溉管理。
汾河灌区是我省最大自流灌区,肩负太原、晋中、吕梁3市7县(市)103.97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地表水富含多种微生物,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益。”山西汾河灌溉管理有限公司汾西分公司水务与工程管理部负责人李高峰说。
田野上,大块的耕地被划分为一块一块的小畦块,块与块之间垒有地堰。渠水进入农田后,在地堰拦截下,每一个小畦块分别形成一个单独的灌溉单元。李高峰说,从大水漫灌到小畦灌溉,目的是通过缩小灌溉单元,减少深层渗漏,提高灌溉均匀度,实施精准灌溉,“每亩地可节约20%—30%的水量”。
昌源河是汾河主要支流之一,昌源河灌区是一个有着70年历史的老灌区。祁县昭馀镇河湾村是昌源河灌区的受益区。“地表水浇进去土壤不板结,玉米地每亩产量可增加300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剑魁说。我省境内河流众多,但受气候和地形影响,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问题突出。如何把有限的地表水用好、用活,成为山西节水行动的重要课题。
——2019年12月,省政府印发《国家节水行动山西实施方案》,提出着力实施总量强度双控、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重点地区节水开源、节水科技创新等六大节水行动;2020年1月,山西省节约用水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2024年,省水利厅、省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山西省加快节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通过节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
——围绕《国家节水行动山西实施方案》《山西省“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目标要求,我省加强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管控,11个市均以市级政府名义出台节水行动细则和县级节水行动政策制度,有力推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同时,制定《山西省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重点任务,为打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提供有力水安全保障。
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用水总量70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累计下降10.5%、9%以上。
涵养地下水
让“地下水库”休养生息
“因为冬天河水温热,会‘抖’气,所以叫‘抖气河’啊!俺村的姑娘媳妇冬天也常到河边洗衣裳呢!”7月3日,说起当地闻名遐迩的“抖气河”,柳林县柳林镇寨东村的王秋莲满脸自豪。
“抖”是柳林方言,发去声,气体往上冒、飘的意思。“抖气河”正式名称叫清河,源头是吕梁市第一大泉柳林泉。该泉群位于吕梁市柳林县寨东至上青龙一带,因泉口水温常年保持在18℃—20℃,到了冬季,空气温度低于泉水温度,泉水蒸发后遇冷空气迅速凝结为冰晶,呈现出雾气氤氲的“冒烟”现象,自寨东村往西近20千米河面上,蒸汽袅袅,如烟如雾,故有“四十里抖气河”之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部分岩溶大泉相继断流,柳林泉流量减少50%以上。近年来,得益于柳林泉域地下水资源保护,泉源出流量回升,昔日“四十里抖气河”盛景重现。
山西自古便被誉为“千泉之省”,拥有19处著名的岩溶大泉,是华北地区岩溶大泉分布最多的省份。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省泉水仍然数量可观、流量较大,19处岩溶大泉保障了全省近一半县级以上城市的生活用水、大中型企业的工业用水和180万亩农田的灌溉需求,维系了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流域的生态用水和生态功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建设和水安全保障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气候变化、煤炭开采和岩溶井建设对岩溶泉域系统造成影响与破坏,全省岩溶大泉普遍流量衰减,有的甚至干枯断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力加强岩溶大泉保护工作,致力于涵养城市地下水资源。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应关尽关、关管并重、能管控可应急”原则,坚决打击无证取水、超许可取水等非法取水行为,着力推进超采区机井封填工作。
2024年,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地下水管控指标方案》,将全省27亿立方米地下水指标细化至11个设区的市117个县(市、区),明确全省区域性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等要求。
如今,喜人的变化正在发生。全省19处岩溶大泉的地下水水位普遍上升,其中娘子关泉、柳林泉等6处出流量稳中有增,晋祠泉等4处泉口的地下水水位也在持续回升。值得一提的是,断流长达30年之久的晋祠泉,于2023年5月14日重新焕发生机,实现了稳定复流的目标。
保障生态水
让河流湖泊重现生机
“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时,对汾河治理与修复作出重要指示。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调研山西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汾河,作为山西的生命之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其干流蜿蜒716千米,流域面积约3.97万平方千米,是三晋儿女的母亲河。20世纪80年代起,受降水产流减少、地表拦蓄利用和采矿影响,汾河流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措并举,全面推进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启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治理新探索。出台《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等法律规章,深入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2019年以来累计向汾河生态补水12亿立方米,汾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汾河流经太原境内188千米,其中城区段43千米。2021年9月,汾河流域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如今的太原市汾河景区,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汾河湿地水草茂盛、飞鸟蹁跹,两岸树木郁郁葱葱。太原市民张宏生感慨:“治理后的汾河变化太大了!”
从根本上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是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使命。
点多、面广、战线长的夹马口灌区持续推动渠道生态治理,与县、乡镇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紧密合作,与灌区沿线县乡携手共建集通行、绿化、美化、湿地涵养于一体的沿黄生态带、景观带、产业带,让灌区生态环境焕然一新。
在临猗县牛杜镇杨中村,5500亩耕地中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高达70%以上。夹马口灌区为杨中村的农业发展和特色林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保障和生态支撑。“现在水渠直接修到了田间地头,我们更要倍加珍惜,保护好渠道,让黄河水既滋润庄稼,又美化我们的家园。”村民曹新驹满怀感激地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山水相依、溪水长流、林泉相伴的母亲河,正成为三晋人民的“幸福河”。
特写1
河曲县70多年坚持水土流失治理——
绿了山川富了民
夏日的河曲,漫野青翠,沟沟峁峁,绿意盎然。
站在巡镇镇田巨峁村高处远眺,梯田如绿色飘带缠绕山脊,茂密的防护林牢牢锁住昔日黄沙漫卷的沟壑。抚今追昔,村小组负责人王志文不胜感慨:“坚持数十年生态修复,荒山沟成了‘聚宝盆’!我们田巨峁建成300多亩海红果基地,引进3家养殖企业,还有1200多亩光伏发电,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
地处晋陕蒙交界的河曲县,是我国唯一以黄河弯曲命名的县城。历史上这里曾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重灾区”。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08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81.3%的严峻局面,河曲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打响跨越70余载的“水土保卫战”。从上世纪60年代全省首批水保专业队在河曲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农民苗混瞒在小流域治理上的“户包治理”模式创举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一代接一代战风沙、治流域,誓将秃岭披绿装、沟壑变桑田。
进入21世纪,河曲水土治理步入快车道,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大规模淤地坝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相继落地,为黄河筑起一道道坚实的绿色屏障。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河曲县水土流失面积已降至625.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5%,森林覆盖率攀升至29.44%,两项核心指标均位居忻州市前列。
走进该县赵家沟村,一座37米高的淤地坝如巨人般镇守河谷——这是1987年河曲县建成的首座骨干坝,彰显着河曲治山治水的决心。如今,河曲已建成淤地坝1438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73.36平方公里,形成高产稳产坝地2万亩。
水土治理的深入,倒逼并支撑了河曲的产业向绿色转型。近年来,河曲不断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安全、高效、绿色、智能方向升级。在农业领域,平川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有机基地,山区则持续擦亮“中国红葱之乡”品牌。脱毒马铃薯、富硒谷子等特色种植业蓬勃发展,“河曲海红”品牌名声在外。
夕阳下,黄河镀上了一层金色,上空不时掠过水鸟的身影。监测显示,河曲黄河湿地公园已成为白天鹅、黑鹳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其中一级保护鸟类4种、二级20种。
河曲这座黄河臂弯里的县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合唱越来越响亮。
本报记者王利强
特写2
芮城县打造高效节水现代化灌区——
变“浇地”为“浇作物”
盛夏时节的黄河岸边,麦浪刚刚退去,夏玉米的嫩芽已在芮城县东垆滩的土地上舒展。远鹏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胡天妮站在田埂上,指尖在手机屏幕轻点,田间地头的桁架喷淋设备便缓缓启动,细密的水珠如雾般洒向新播的玉米苗。
“现在浇水施肥,一部手机就能搞定。”他望着眼前的智能农田,语气里透着自豪。这片被称为“金滩东垆”的土地,正运用智慧节水技术书写农业增收的新故事。
东垆滩曾是传统农业的“试验田”,5.6万亩粮田过去依赖黄河水漫灌,不仅水资源浪费严重,还面临土壤盐碱化风险。近年来,芮城县以远鹏家庭农场为试点,启动高效节水示范区建设,一场“用水革命”在此拉开序幕。
“以前浇地,渠水哗啦啦流,地里水洼连片,浪费不说,庄稼还容易烂根。”胡天妮回忆说。2019年,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他率先在1000亩土地上安装涡轮喷杆喷灌设备,开启了节水试验。
如今,胡天妮的农场已实现涡轮喷杆喷灌1000亩、大型桁架淋灌1000亩、滴灌300亩的全智能覆盖,田间埋设的8个土壤传感器如同“神经末梢”,实时将墒情、地温等数据传输至中央处理系统,系统根据作物需求精准调度水肥,真正实现了从“浇地”到“浇作物”的转变。
这种转变带来的效益令人惊叹。东垆滩涡轮喷杆喷灌使耕地利用率提升至90%,节水40%以上、节肥30%,每亩年增产150余公斤,节支增收760余元;大型桁架淋灌更将耕地利用率提高到99%,节水50%以上,亩年增产达250余公斤,节支增收990元。
在东垆滩的示范带动下,目前,芮城县已构建起“输水工程+农田灌溉+农艺措施+科技支撑”的四维节水体系。全县5座大中型灌区通过干渠、支渠及末级渠系改造,使渠系节水面积覆盖86.8万亩,年节水达3209万余立方米;15万亩喷灌、10万亩滴灌和8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让4000万立方米水资源得以节约。农艺措施方面,全县50万亩粮田采用秸秆还田、深松深翻等旱作技术,每年减少自然降水无效消耗2440万立方米,配合耐旱品种和土壤保水剂,水资源利用率提高5%以上。
本报记者李全宏
特写3
太钢构建双循环资源化利用节水模式——
争做水效领跑者
“嗨,大家好,我叫水宝,是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厂区里的一滴水……”7月3日,中国宝武太钢集团能源部,通过一段生动形象的“动漫人物+厂区实景”视频,供水专业室主任贺占超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太钢的节水模式。
“太原缺水,但城市要发展,需要统筹解决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问题。同样,太钢要生存与发展,也需要少取新水,多用非常规水源,通过极致节水、实现污废水资源化来反哺城市。”贺占超介绍,统筹城市与钢厂,太钢积极构建企业内外部双循环资源化利用节水模式,破解水资源难题。
这个双循环的路径,就是“企业自身绿色发展—高效集约化内循环”+“企业与城市共融和谐发展—社会资源化大循环”。
——企业自身绿色发展。太钢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吨钢耗新水量从2021年的1.93立方米/吨,大幅下降到2024年的1.39立方米/吨;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从2021年的98.49%,提高到2024年的99.02%;非常规水源利用率从2021年的53.39%,提高到2024年的59.76%,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高效集约化内循环。在太钢,焦化冷轧等车间产生的特殊废水,企业会从源头进行治理,内部消纳;一般废水,也是深度处理后回用。
——企业与城市共融和谐发展。通过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回供城市景观用水、向城市提供供暖热源等,太钢实现企业与城市的和谐共融。
——社会资源化大循环。市政中水、居民生活污水这一“城市废物”,可作为钢铁企业生产用水的水资源;钢铁企业的生产排水这一“企业废物”,经再生处理达到相关标准后,也能作为城市景观、生态补水的水资源。两种“废物”交换后,实现废物与资源的相互转化,提高了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
近年来,太钢水循环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每年可节约新鲜水2500万立方米,是第一批“国家节水标杆企业”、首批国家钢铁行业“水效领跑者”企业。
“我们的目标,就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城市共享水生态。”贺占超说。
本报记者高桦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