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爱鸟护鸟 改善环境 428种鸟儿在山西“旅居” “安家”
保护生物多样性|爱鸟护鸟 改善环境 428种鸟儿在山西“旅居” “安家”
我省是全国中部候鸟迁徙通道中的黄河流域迁徙和越冬区。近年来,我省全方位推进栖息地保护修复、改善鸟类生境,人们爱鸟护鸟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鸟儿选择在我省“旅居”、“安家”。灵动蹁跹的鸟儿在汾河岸畔栖息、在湿地苇荡觅食、在群山叠翠间穿梭、在湖光山色中嬉戏,成为三晋大地最亮的一抹色彩。
傍晚时分,记者来到太原市晋源区的一片苗圃看到,白天在汾河上嬉戏的白鹭、苍鹭等鸟儿这时飞了回来,异常热闹,它们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
苗圃负责人 冯树文
那只小鹭鸟,毛茸茸的,看,马上就出窝呀,怕惊扰了它们了。
苗圃负责人冯树文告诉记者,2018年,他第一次发现有鹭鸟飞到这里,起初,以为这些鸟都是过客,没想到后来越聚越多。为了不打扰鹭鸟刚孵化的小宝宝,有时候林子里果子熟了他也不去采,他还修建了凉亭和水池,让鸟儿饮水休憩。
苗圃负责人 冯树文
2018年的时候,生物多样性的专家数了一下才有一两百窝,现在是两三千窝。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保护工作有效推进,目前,太原汾河景区的鸟类已经达到165种,而且还在不断“扩容”。这两年春天,成群的棕头鸥、红嘴鸥在从昆明滇池飞往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途中,把歇脚的地方选择在了太原。
太原市民
我们太原市的环境越来越好了,鸟才会来我们这里,人也和它们和谐相处。
这些年,在我省全民参与,爱鸟护鸟蔚然成风。在静乐汾河川河心岛上,工作人员给鸟儿建公寓、造食堂。在孝义孝河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用红外相机、电子瞭望塔等,24小时对鸟类迁徙通道、繁殖区域动态监管。在中条山腹地,郭存锁老人多年来自觉自愿守护着红腹锦鸡。各地持续推进湿地修复、水体净化等生态工程,让候鸟安心栖息。
这些年,曾经难得一见的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等19种鸟类在我省找到了新家园。去年,黑腹滨鹬、灰翅鸫、鬼鸮、黄腿渔鸮第一次被发现踏足我省。前不久,人们首次在大同云州区发现“鸟中国宝”东方白鹳筑巢繁殖。省林草局监测数据显示,我省目前记录在册的鸟类已达42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94种。
摄影爱好者
这些年很多候鸟落脚,这是我们山西人的骄傲。
近年来,我省在候鸟和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建立了44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对鸟类迁徙通道、繁殖区域实施24小时动态监管。
同时,我省还大力推动落实珍稀濒危鸟类的各项保护措施,开展调查监测专项工作。运城黄河湿地越冬大天鹅去年达16000只。褐马鸡分布范围从最初的28个县域、3个保护区,拓展到45个县、20个保护区,19000只左右的数量稳居全国第一。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用翅膀丈量着我省生态保护的力度,为我省生态答卷写下高分评价。
记者 / 孙梦醒 樊栋华 柳晓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