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上的“三晋星光”

——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山西队员群像扫描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高潮在为孩子们上美术课。

李轲凡在家访。


  在这片距离中吉边境仅47公里的土地上,谢依特小学如高原上的一缕星光,照亮柯尔克孜族护边员子女的求知之路。23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中,来自山西高校的12名青年跨越4000公里,以爱心为舟、以责任为桨,在边疆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用粉笔勾勒知识的轮廓,用真心串联起与孩子们的情感,让“三晋星光”成为帕米尔夜空最温暖的注脚。

“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位于新疆西南部,素有“万山之州”的美誉。它雄踞天山山脉西南麓,毗邻帕米尔高原东缘,1133.7千米长的边境线如一条蜿蜒的丝带,勾勒出祖国西部的壮丽轮廓。谢依特小学坐落于新疆克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的戈壁腹地,周边群山环绕,自然环境严酷而壮美,常年与风雪为伴,却因护边员的坚守而浸染着光荣的底色。
  作为克州首个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试点学校,谢依特小学不仅是教育的前哨站,更成为连接边疆与内地的精神纽带。2022年8月起,陆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跨越几千公里山河,汇聚于此,组成了一支西部计划志愿者团队。他们怀揣着同样的信念:“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帕米尔高原上完成了一场青春接力。
  来自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兰佳惠是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的一员。2023年毕业后,她毅然选择来到谢依特小学支教。面对高原反应、气候不适等情况,她克服困难,迅速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那28双清澈的眼睛看向我的时候,我知道了来这里的意义。”
  “我在农村长大,知道偏远地区孩子们的需求,那里太缺老师了。”来自忻州师范学院的田狂,也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感召,他加入西部计划的行列。田狂回忆道,初至西部,眼前的景象让他体会到了现实与想象的差距。“学校教学设施相对简陋,孩子们的学习资源有限。然而,当我望向那一间间教室,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时,内心被深深触动。”那一刻,田狂在心底立下誓言,一定要倾尽所能教育孩子们,助力他们追逐梦想。
  这场爱的接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跨越山海来到谢依特小学支教,用知识播种希望,书写青春奉献的篇章。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谢依特小学有近300名学生,他们大多来自护边员与牧民家庭。因护边员肩负着护边、巡边工作,许多家长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无暇顾及子女教育,给孩子们辅导作业更是一种奢望。
  这群怀揣理想的年轻身影,很快接手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谢依特小学也成为克州首所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试点学校。志愿者们常常忙碌到夜幕降临,他们的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信念:“不让一个孩子在求知路上掉队”。
  2023年9月,当来自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李磊接手四年级语文时,迎接她的是平均分35分的现实。作业本的题目上印着羊蹄印,铅笔盒里装着做牧羊鞭的铜扣,课间操时有的孩子会突然跑出学校——他们要看看家里的羊是不是走散了。
  “这不是简单的教学,而是认知体系的重建。”李磊在支教日记里写道。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一现状。
  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李磊开始尝试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讲解古诗词时,她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引入情境教学。比如在教学《西门豹治邺》时,创设“邺县议事”情境:学生分组扮演西门豹、巫婆、官绅、百姓,模拟河伯娶亲现场。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对话中体悟西门豹以智破愚的策略,让历史智慧在情境中鲜活起来。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除了情境教学,李磊还组织了各种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为了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高成绩,她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从拼音、字词开始,耐心地讲解,一遍又一遍,直到他们完全掌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努力,班级语文平均分提高到了近70分,作文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李磊感慨,在这里收获了学生们的喜爱和信任,收获了家长们的支持和认可,这些都是她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羊圈里原本有多少只羊,早晨放出去多少只,晚上又回来多少只,现在有多少只……”来自忻州师范学院的王天瑞初登讲台时,他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有畏难情绪,于是创新采用“生活化数学”教学法,将抽象概念与实际生活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24年6月,因学校语文教师短缺,王天瑞主动请缨转岗担任语文教师,在他的辅导下,班级语文平均成绩显著提升。王天瑞说:“看到孩子们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诵古诗,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在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下,短短两年时间,孩子们的成绩实现了飞跃。2024年,谢依特小学全校综合成绩从阿图什市63所小学中的倒数第二名跃升至第15名,接连获全市“成绩突出学校”“进步之星”等多项荣誉。
  志愿者们的努力赢得众多赞誉和信任,护边员们都说:“老师,孩子跟着你们,我们放心!”

“为你们的梦想助力”

  谢依特小学所在的哈拉峻乡谢依提村,是克州阿图什市的抵边村之一,这里的柯尔克孜族人民世世代代守护祖国的“西大门”,用行动诠释着爱国与奉献的精神。
  在这片热土上,志愿者们亲历了无数动人故事。“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这是来自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志愿者高淑贤在近两年的志愿支教生涯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我们虽然不能像边防军人一样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也不能像护边员一样不畏严寒巡边护边,但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为卫国戍边贡献力量,教育好护边员子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这些边境线上的祖国花朵树立远大理想,成长为栋梁之材。”高淑贤坚定地说。
  一次课堂上,高淑贤与学生们畅谈梦想,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回答,勾起了她儿时的回忆。“我曾梦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如今梦想成真,我也希望能为你们的梦想助力。”于是,高淑贤借助AI技术,将学生们的照片转化为未来的模样。
  “老师,这张照片里真的是我吗?”柯尔克孜族女孩迪丽扎达踮着脚,指尖轻轻触碰电子屏里那个穿着职业套装、站在国际会议厅里的“翻译家”。高淑贤半蹲着搂住她的肩膀:“只要每天背十个单词,十年后的迪丽扎达会比这张照片更漂亮。”当这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梦想职业照”在教室里展示时,教室里瞬间沸腾,高淑贤用AI生成的“梦想职业照”,让这群孩子第一次看见了具象的未来。
  在来自忻州师范学院的志愿者裴高渲的课堂上,总挂着胡杨树的照片。“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当地方言;为提升教学质量,他主动创新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他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场景,用“放羊数羊”“分地种菜”等实例展开讲解。孩子们眨巴着大眼睛,兴奋地练习着这些“生活中的知识”,抽象的数学计算,渐渐变得容易起来。在他的坚持下,所带班级数学平均分显著提升,并且进入全市所有班级数学平均分排名的前十名。
  课余时间,他发挥乒乓球特长,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在他和小伙伴的努力下,学校办起了数学竞赛、器乐、足球等兴趣班,还成立了家委会,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
  “老师,我们周末有不会写的作业,也可以来找您吗?”有个孩子问。
  “当然可以!”为了满足学生在节假日期间的学习需求,服务队队员创新推出预约授课机制,部分学生可在周末自愿到校学习,由志愿者进行一对一或小组辅导。牧忙时节,家长也会带着馕来“托教”,志愿者化身“全能保姆”,从基础知识到生活常识,他们细心讲授、耐心培养。
  随着志愿者团队的持续努力,谢依特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里充满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活力与希望。在课堂上,志愿者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孩子们积极发言,思维的火花在热烈的讨论中不断碰撞……

“带着孩子们一起追梦”

  “祖国,母亲!我听到了您心跳的声音!”5月1日清晨,站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现场,三年级小学生努尔吉拜克·托合提巴依仰起小脑袋,凝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激动的泪水在眼窝里打转转。
  在她身边,是班主任老师、来自山西大同大学的西部计划志愿者高潮。就在几天前,他们所在的服务队荣获了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4月30日,来自谢依特小学的5名少先队员代表,跟着志愿者老师,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首都北京,参加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颁奖仪式,还和来自全国的大朋友、小朋友分享了心中的理想:努尔波罗提希望未来成为一名边防警察,卓若拜克希望自己获得长跑奥运冠军,艾丽米拉希望成为一名法官……
  “孩子们一直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我们做到了!能带着孩子们一起追梦、圆梦,是我和志愿者伙伴们最快乐的事。”高潮的眼眶也湿润了,她表示,祖国边境线需要人民的守护,那里的孩子们也需要良好的教育去展望更美好的未来,她愿用微薄但源源不断的力量,用爱和知识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为国家边疆教育事业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在一次课堂上,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的志愿者苏魏兵曾询问孩子们长大后的理想。有孩子纯真地发问道:“老师,我以后真的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放羊吗?”那时,苏魏兵的内心泛起层层涟漪。
  “这里的孩子,最远的仅去过喀什,有些甚至只到过阿图什市。在这之后,我通过课本以及自己的实际生活,把外面的世界介绍给他们:外面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还有祖国的名山大川,想在他们心中播下求知的种子,让他们拥有奋斗目标与前进方向。”苏魏兵说。
  “一次我问他们长大以后想去哪看一看时,我本以为他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北京、上海之类的大城市。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想去山西。”苏魏兵回忆那一瞬间仿佛被击中了心脏,“孩子们质朴的话语深深触动了我,让我真切感受到自己已走进他们的内心,也让我更加明晰自己投身边疆教育事业、来到这里的重大意义。”
  曾经躲着镜头的姑娘,如今在课桌舞中扬起自信的笑容;过去见了生人就跑的少年,现在也能用普通话讲述“帕米尔雄鹰”的故事……志愿者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还点燃了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对未来有了更多憧憬。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信啦!”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前,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戍边支教的情况和体会,表达扎根西部、服务边疆的决心。
  5月3日,服务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听到这个好消息,谢依特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激动得又蹦又跳。“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激动得抱在一起,很多队员都哭了。”来自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志愿者王艺枝是代表志愿者服务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队员。她说,这是一个让他们终生难忘的节日记忆。
  “总书记的回信是鼓励更是期许,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当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时,青春便有了最厚重的底色。”王艺枝表示,未来,会带着这份温暖继续前行,让更多的孩子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你们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边疆地区教书育人,在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自身也得到历练和成长。
  来自晋中信息学院的志愿者黄少竹坦言支教过程中,有太多的“第一次”体验。“我第一次去一位护边员家里家访时,她拉着我的手说:‘我去巡边了,孩子就交给你了。我们没啥文化,但知道读书能改变孩子的命运。’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来这里支教是来对了。”黄少竹说。
  “这两年的支教生活,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笔都记录着我与孩子们的点点滴滴。这段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黄少竹说,将带着这份感动与责任,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为更多的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的李轲凡在毕业季坚决选择了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到祖国西部边境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那一刻,他激动地说:“总书记的关怀与肯定,不仅温暖了全体支教服务队队员的心,更坚定了我扎根边疆、奉献教育的信念。”他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志愿者,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响应党的号召,在促进边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边疆教育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来自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志愿者闫泽峰说,在一年半的支教日子里,感动的事儿太多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责任与担当,感受到了以热血青春报效祖国,才是我们应该确立的人生目标。“我将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希望转化为实际行动,珍视荣誉、接续奋斗,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闫泽峰坚定地说。
  夜幕降临,帕米尔高原的星空明净高远。星空下,志愿者老师们办公室窗口的灯光格外明亮。当高潮的“生活数学教学法”被纳入州教师培训教材;王艺枝的“地图描红课”成为边疆小学标配;裴高渲的“胡杨德育课”引发教育研讨会热议……这群山西青年已将自己的名字刻入帕米尔的年轮。他们不是超级英雄,只是把青春熬成墨,在边疆写下最朴素的诗行。

本报记者李炼
图片由谢依特小学提供

记者手记
青春的模样

  帕米尔高原的夜,星河垂落如瀑。谢依特小学的灯光在戈壁深处摇曳,像一粒倔强的火种,将群山的褶皱烫出一道温柔的裂痕。这里离边境线只有47公里,风里裹着雪山的寒气,却有一群来自山西的年轻人,用粉笔和真心在祖国的西陲写下一首关于青春的长诗。
  青春的模样,是选择将人生的坐标定在“需要”而非“安逸”。当城市与高原隔着四千公里遥遥相望,二十出头的他们背起行囊,把父母的牵挂叠进行李箱,将未来的重量扛在肩上。教室外风大,他们就用自己的体温焐热每一堂课;牧区的孩子数不清羊群,他们就把数学题变成草场上的游戏;护边员巡边的脚步踏碎霜雪,他们便在课桌前筑起另一道守护未来的“边防线”。
  青春的模样,是在荒芜中播种春天。他们见过最清澈的眼睛里藏着最深的迷茫——有孩子问“读书能让我家的羊变多吗”,也有孩子问“山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像课本里说的那么大”。于是,课堂成了造梦的工坊:古诗词在角色扮演中苏醒,数学公式钻进馕饼与牧草间生长,AI技术把稚嫩的梦想变成具象的职业装。当北京天安门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倒映在边疆孩童的泪光里,当“想去外边看看”成为比放羊更炽热的向往,教育的根便穿透冻土,在帕米尔高原的岩层中扎出了新绿。
  青春的模样,是让成长成为双向的馈赠。他们教会孩子用普通话朗诵“黄河远上白云间”,孩子则教会他们读懂柯尔克孜族谚语里“风雨猛,折不断雄鹰翅膀”的坚韧;他们用课件展示长江黄河的壮阔,孩子用童谣回应帕米尔鹰笛的高亢。当“进步之星”的奖牌照亮曾经垫底的成绩单,当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活力与希望,这群青年忽然读懂了自己的“被需要”。这场双向奔赴的美好,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在那里,护边员们坚守国门的信仰,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决心,在代际接力中构筑起民族精神的坚固长城。
  熄灯后的校园,银河倾泻而下。那些伏案备课的身影,像散落在国境线上的星,微弱,却固执地连成一片光的流域。他们用两年、三年,或许更久的时光,回答着一个永恒的命题:何以青春,何为青年?它不总是鲜衣怒马,而是甘愿做一束光,照亮地图上那些被标注为“艰苦”的坐标;它相信每一颗播进石缝的种子,都配得上参天的未来;它把“小我”酿成火把,在祖国需要处,烧出一片滚烫的银河。

李炼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