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山西】治“白色污染” 添绿色动力
——我省全链条推进农田地膜综合治理观察
【美丽山西】治“白色污染” 添绿色动力
——我省全链条推进农田地膜综合治理观察
左权县石匣乡竹宁村农户正在铺设全生物降解地膜。
平顺县玉峡关镇杏城村铺设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图片由山西省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区划中心提供
5月24日,阳高县罗文皂镇的田野上,太平堡村村民张文君正驾驶着残膜回收机在作业,废旧地膜被卷成整齐的圆筒,“我们马上要旋耕土地,先把残膜回收了,免得播种的时候残膜缠绕农机具。”张文君一边忙碌着一边跟记者说。
山西,这片十年九旱的黄土地,曾因地膜覆盖技术迎来“白色革命”,粮食增产超三成。然而,超薄地膜残留导致的土壤板结、作物减产,又让农田陷入“白色污染”困局。2024年起,我省以“遏增量、减存量”为目标,从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处置,构建全链条推进农田地膜综合治理体系,在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治理“白色污染”的绿色革命,重塑三晋大地的农业底色。
从“九龙治水”到“握指成拳”的治理突围
非标地膜韧性差,使用后破碎程度高,难以捡拾和收集,给后期回收造成很大困难,严重污染耕地。今年4月,省农业农村厅、省公安厅、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供销社六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重拳直击非标地膜流通乱象。
4月22日,忻州市忻府区一家农膜生产企业,发现疑似非标地膜,市场监管人员迅速行动,30分钟内完成抽查取样,并对产品封存。之后,六部门继续对大同市、朔州市开展线索摸排,共发现3起非法生产销售非标地膜行为,并移交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进一步处理。此次行动对全省生产、销售非标地膜的非法行为起到有效震慑作用。
“过去各部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在要打组合拳,确保非标地膜‘不出厂、不入市、不下田’。”省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区划中心主任张靖波这样形容治理体系的变化。2024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检查生产经营主体700余个,查处案件17起。
建立覆盖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的全流程监管网络。工信部门督促地膜生产企业认真落实地膜行业规范要求,确保提升农用地膜产品质量;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制售非标地膜、废旧地膜非法处置污染环境等犯罪行为;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农膜回收处置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管工作;市场监管部门聚焦农田地膜生产、销售关键环节,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严打生产、销售非标地膜行为;农业农村部门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引导种植大户、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使用、回收地膜;供销系统指导农资企业规范销售地膜产品,积极参与废旧地膜回收。
这种治理决心源自顶层设计的变革。建设农业强国、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做好地膜污染防治的根本遵循。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今年是行动的最后一年。
锚定全链条综合治理,努力根治“白色污染”难题。3月17日,六部门联合召开农田地膜全链条综合治理工作推进视频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白色污染”治理的决策部署,分析当前地膜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链条推进农田地膜综合治理,对全省地膜综合治理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3月24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暨农业农村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现场会上强调,要统筹做好农田地膜综合治理工作。
从“白色污染”到“变废为宝”的政策技术支撑
5月23日,五台县东雷乡的田地里,农机手李师傅驾驶着新型残膜回收机驶过。“以前地里的残膜主要靠人工捡拾,人力成本比较高,耗时耗力。这个残膜回收机能自动识别残膜位置,回收率比人工捡拾提高30%。”他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介绍。
我省地膜覆盖面积一千万亩左右,近年来,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开展废旧地膜回收补贴。为进一步提升地膜机械化回收水平,新增25个型号的残膜回收机纳入农机补贴范围。
壶关县出台《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实施方案》,明确由企业将收回的废旧地膜进行加工再利用,按加工处理废旧地膜数量,每吨补贴3000元。建立了残膜使用回收工作台账、处置利用台账等作为奖补凭证,形成收用闭环,确保残膜回收工作可追溯、可监管。对适合再生造粒等废旧地膜统一归集后,由企业合理利用;对杂质多、难分拣、再利用价值低的废旧地膜,及时清运到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河津市采取“农户+收储点+企业”的经营模式,由农户捡拾,企业集中收储废旧农膜等加工成滴灌带,实现资源化利用。
在太原市,从202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用于回收网点的废旧地膜机械化回收作业补助,每台地膜捡拾机每年安排2000亩的捡拾任务,按每亩40元给予补助,试点区域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回收效率较人工回收提升约5倍。
吕梁市在中央财政补助标准基础上,市级按加厚高强度地膜20元/亩、全生物降解地膜50元/亩的标准给予补助,共配套资金350万元,同时市级补助50万元在岚县建成一个废旧地膜回收站。在市级配套的同时,项目县依据财力实际也给予补助。
企业的创新实践同样硕果累累。“我们购置1台大型残膜回收机、2台小型残膜回收机专门用于地膜后期回收,购置了废膜加工处置设备,把回收的残膜通过清洗、加工制成可再利用的塑料粒,实现了废膜循环再利用。”阳高县新晋丰薄膜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瑞说,2024年,公司通过加工废旧农膜增加收入24万元,在地膜机械回收、人工捡拾过程中,共为16家地膜使用主体及133名废膜捡拾人员发放劳务报酬84.8万元。
以农业农村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为抓手,我省鼓励各市有效统筹试点项目与有机旱作、单产提升、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等项目结合,提高综合效益。去年,利用中央资金6900万元,市县配套资金5300万元,在8市36个县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19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26万亩,其中全生物降解地膜超额完成6万亩。运城市盐湖区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田里,农技专家观察着完全分解的地膜残片:“这种新材料180天自然降解,明年将继续扩大推广面积。”
从“要我回收”到“我要回收”的生态保护自觉
5月9日,壶关县集贸市场,农膜“以旧换新”的摊位前挤满了村民。“5.5公斤旧膜兑换1公斤新膜,还不赖,解决了旧膜没地方放的问题,又省了买新膜的钱!”集店镇会龙庄村村民吴大娘抱着换来的地膜笑逐颜开。店上镇绍良村农资诚信合作社,钢架大棚上“农田残膜回收点”的标志十分醒目,大棚内满是一袋袋整齐摆放的废弃地膜。
壶关县“以旧换新”模式,由企业依托农资经销店布设回收网点,方便百姓兑换。以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依托8个乡镇回收网点、279个村级堆积场所,采用2元/公斤“变废为宝”、5.5∶1比例“以旧换新”等方式,引导农民将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构筑了“村有站所、乡(镇)有网点、县有企业”的三级回收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村级公益岗作用,常态化对田间地头、道路两旁、沟渠河边的废旧地膜进行全面捡拾清理,做到废旧地膜应收尽收。目前,壶关县农膜年使用总量达到514.17吨,回收率达到86%。
为了使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我省各地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农膜回收的好处。除了通过印发宣传单、悬挂条幅、用大喇叭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外,还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大力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法、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推广地膜污染防治技术。2024年,太原市举办各类农膜培训交流、技术服务25场,开展宣传活动55次,发放宣传资料15.5万余份,营造了全民知晓、主动参与的浓厚氛围。
特别是在春耕、夏播和秋收时节,各地均张贴印发《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宣传明白纸》,并积极动员村“两委”、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等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政策宣传,农户科学使用和回收地膜意识明显增强,农田地膜综合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每年我都会收到公益短信、看到宣传海报,提高了我们农民对废旧地膜污染危害的认识,引导大家科学使用和回收地膜”,翼城县种植大户李学峰告诉记者。
随着宣传的进一步深入,科学使用地膜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阳高县将“杜绝使用非国标地膜”“提倡使用新国标地膜”“推广使用加厚地膜”等内容写入197个行政村的村规民约;临县把地膜使用知识编成顺口溜传播环保理念。“农用地膜厚度不低于0.01毫米,项目区加厚高强度农膜厚度达到0.015毫米”,这些数字成为相关企业经营人员、农户常挂在嘴边的数字。
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的转变,正是我省地膜治理最深刻的变革。这场“白色污染”攻坚战,不仅守护了沃野良田,而且逐步转化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实践。
本报记者王秀娟
记者手记
群策群力 攻坚破局
从政府文件到田间地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我省全链条推进农田地膜综合治理的生动实践启示:生态治理既要雷霆万钧的执法力度,更需润物无声的技术创新;既要顶层设计的系统思维,更要激活基层的创造活力。当每个环节都成为治理链条的牢固一环,当每个主体都成为生态保护的自觉行动者,不仅破解了“白色污染”困局,更蹚出了一条生产、生态共赢之路。
这场静默的田野革命,终将在岁月里沉淀出最动人的答案——那是春风中自由呼吸的土壤,是秋收时沉甸甸的谷穗,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愿景终将成为的现实。
王秀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