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疆同心十五载 初心如炬映天山

——山西省对口援疆工作综述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初夏时节,新疆昌吉州阜康市晋阜工业园区内,机器轰鸣声响彻云霄,总投资12亿元的山西能源产业集团煤制气项目正开足马力生产。这个从2018年启动的重点项目,历经三任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接力推进,如今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从2010年响应党中央号召对口援疆以来,我省始终把援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累计选派计划内援疆干部人才5批900多名、柔性援疆干部人才5200余名,投入援疆资金超40亿元,实施各类援疆项目650多个,在产业、民生、文化、人才交流合作等领域持续用力、出新出彩,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山西援疆答卷”,用真心真情诠释了民族大爱和家国情怀。

初心如磐
十五年接力擦亮援疆“山西品牌”

  “一任任山西援疆指挥部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让山西援疆成为真正的民生工程。”现任山西省援疆总指挥程永平的话,说出了山西援疆人的心声,那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用扎实的援疆成果构筑边疆职工群众幸福底色。
  2010年至今,在山西累计超40亿元资金注入下,40余所现代化学校拔地而起,30余所医院完成升级,100多家企业落地生根,培育蔬菜新品种88个,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成功举办,“农超对接”平台搭建完成……晋疆两地在产业、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深度融合,不断增进边疆群众福祉,书写着新时代援疆工作的动人篇章。
  发展的背后,是一段段锚定初心绘蓝图的“战略接力”。山西六任援疆指挥部跨越15年接续奋斗,用赤诚诠释初心,以实干践行使命,团结带领全体援疆干部人才,合力推动着新疆的发展繁荣。为避免“换人换思路”,山西创新“三对接三传承”工作机制,即规划对接,每一任指挥部制定五年规划时,必须衔接上一轮重点项目;机制对接,保留“前方指挥部+后方单位”联动机制;情感对接,每批新干部到岗后,由前任总指挥带队调研1个月,确保“项目不断档、责任不缺位”。
  在一批批援疆人的不断努力下,山西援疆实现“六个转变”,产业援疆从“输血”支援到“造血”兴业转变,民生援疆从“补短板”到“惠民生”转变,教育援疆从“单兵”支教到“组团”协作转变,干部人才交流合作从“请进来”到“走出去”转变,文化润疆从“输送文化”到“文旅融合”转变,队伍管理从“标准化”到“精细化”转变,对口援疆综合效益持续提升。
  2024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在山西援疆工作汇报会上指出:“山西援疆体现了三个‘始终’——始终把党中央要求作为第一遵循,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始终把长效发展作为第一目标,是对口援疆的标杆。”这一评价的背后,是实打实的“山西贡献”:在民生领域,累计解决20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公路3000多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在产业领域,引进山西企业300余家,形成煤炭清洁利用、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在兵团援建中,向第六师五家渠市捐资建设西域春乳业升级项目,带动周边团场2000户职工就业增收。兵团党委副书记、司令员薛斌感慨:“山西援疆不仅帮地方,更顾兵团,这种大局意识值得点赞。”
  时序轮转,新章开启。如今,援疆“接力棒”传到第六任总指挥程永平手中。进疆不到两个月,他已经跑遍了四个受援地,包括第六师五家渠市所有团场。“这是我第一次来新疆工作。我想到的是尽快熟悉情况、融入工作,成为对口援疆行家里手,在前几任总指挥努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援疆成果,为晋疆发展出一份力。在疆的日子里,这种意识非常强烈。”程永平在兵团第六师调研时表示。

情暖边疆
用真心真情释放“山西温度”

  在靠近中蒙边境的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72岁的哈萨克族老人哈力木拉提珍藏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历任援疆干部的电话和帮助解决的难题:“2019年,贾场长帮我家接通自来水;2021年,崔场长到家里来看望我;2023年,王医生上门治好了我的关节炎……”这些被群众亲切称为“山西亲戚”的援疆干部,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民族团结一家亲”化作边疆大地最温暖的底色。
  2013年,北塔山的通路、通电、通水和安居房改造等项目建成达效;2020年,对饮水工程进一步提升改造。昔日第六师最贫困的牧场,如今成了别具特色的边陲小镇。山西援疆用一件件民生实事,托起边疆群众稳稳的幸福。
  在昌吉州第一中学“晋才班”教室,墙上挂着这样一幅标语:“从太行山到天山,知识让我们心手相牵。”2020年,太原五中特级教师李芳放弃退休待遇,主动申请援疆。她发现当地英语教学薄弱,便创立“双语晨读角”,每天清晨6时准时到校辅导,3年间学生英语平均分提升35分,2023年“晋才班”高考一本上线率达92%,12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毕业时,学生们在留言册上写道:“李老师的白发,是天山最美的雪。”
  在医疗领域,山西“组团式”援疆医疗队创造了多个“第一”。2023年,山西儿童医院援疆医生李海霞率团队支援昌吉州人民医院,牵头组建重症医学科诊疗体系,首开 ECMO(体外膜肺氧合)救治、新生儿转运等新技术20余项,填补区域医疗空白。山大二院援疆医生宋俊平、池瑞芳在兵团第六师医院成功完成第一台永久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推动心律失常介入手术技艺在当地全面实施。2024年,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援疆团队建立首个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培训当地医护人员200余人。
  更令人动容的是“银龄援疆团”的坚守。70岁的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吴慎杰,退休后报名援疆,在阜康市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每天顶着40℃高温下田,手把手教农民铺设滴灌带。3年间,他让当地玉米亩产从800公斤提升至1200公斤,自己却因长期暴晒患上皮肤癌。手术康复后,他又返回新疆:“我多干一天,农民就多一分收成。”
  15年来,山西持续深化教育、医疗、科技组团式援疆,大大提升了受援地发展软实力。山西累计选派教育、医疗、农业等专业人才1200余名,建立“名师工作室”“名医工作站”30余个,培养本土人才8000余名。忻州一中与昌吉州二中构建“管理驻点+骨干互动+云端共享”三维援疆体系,为昌吉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山西农业大学第六师五家渠市棉花研究所挂牌运转,已育成12个抗逆高产新品种,助力兵团第六师棉花单产提升18%,正在绘就科技兴棉、产业协作美丽图景。
  2023年以来,“书香筑同心”活动在受援地中小学蔚然成风。山西援疆教师自费购买学习资料,捐赠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创新“图书捐赠+教研帮扶+文化浸润”方式,串起教育共进同心圆。目前,已有13位援疆教师参与捐赠图书500余册。“这些书籍不仅是教学的工具,更是跨越千里的关心关怀,为我们的专业成长增加力量、增添底气。”今年4月15日“书香筑同心”图书捐赠仪式上,兵团第六师奇台农场沿湖学校教师丁田田手捧《教师人文读本》,表达着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用真心真意真情熔铸的“山西温度”,正培育出“石榴籽”般的晋疆情谊。在阜康市晋阜文化交流中心,每周六的“晋疆一家亲”活动总是热闹非凡:山西剪纸艺人教维吾尔族姑娘剪窗花,哈萨克族牧民向援疆干部传授冬不拉弹奏技巧,汉族小朋友跟着蒙古族老人学跳萨吾尔登舞。
  这样的场景,正是山西援疆干部人才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据统计,15年来,山西援疆干部人才与当地群众结成“亲戚”5000余对,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1500余场,真正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干兴疆
把援疆项目写成群众“幸福清单”

  漫步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能温室里的无土栽培蔬菜生机勃勃,通过援疆项目引进的荷兰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番茄产量提升40%,远销中亚五国;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援建的千万吨级煤炭分质利用项目正开足马力,每年转化煤炭1200万吨,带动周边1.2万人就业……这些扎根边疆的“山西项目”,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山西援疆始终将80%以上的资金投向民生领域,打造了一批“民心工程”:民生保障方面,“安居富民”工程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建设抗震房2万套,让10万农牧民住上安全房;“饮水思源”工程新建水源地12处、输水管道1500公里,彻底解决了受援地3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教育援疆方面,建成山西实验中学昌吉分校、大同小学阜康校区等名校分校25所。医疗援疆方面,援建昌吉州人民医院、昌吉州中医医院,兵团第六师医院、阜康市人民医院等重点医院,创新“组团式”医疗援疆模式,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00余项。
  针对新疆煤炭、文化、旅游、农产品等资源优势,山西援疆打出“产业援疆组合拳”:在能源领域,推动晋能控股集团与受援地合作建设煤电一体化项目,累计吸引煤炭勘探开采、煤电及煤化工等领域80家企业进疆投资兴业,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在文化领域,新建群众文化场所3.2万平方米,培训文化人才5000余人,大型话剧《生命如歌》被教育部列为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在旅游领域,打造“晋疆旅游专列”品牌,累计输送游客15万人次,“坐着火车游新疆”成为新时尚;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建成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20个,让昌吉的面粉、红花籽油、葡萄酒等特产走进山西乃至全国市场。
  2024年,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邀请山西省规划设计院组织专家进疆调研,帮助受援地设计针对性强的招商项目,制定“招商图册”填补受援地招商工作空白。山西奔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物流项目落地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以绿色物流体系助力当地区域经济绿色转型。
  在晋疆两地共同努力、援疆干部精准对接下,受援地累计达成投资意向700亿元,正式签约投资项目50余个,签约金额500多亿元。一路走来,硕果累累,初心不改。一份份“项目清单”变为受援地群众的“幸福清单”。
  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干部培养方面,实施“双挂双培”计划,每年选派100名新疆干部到山西跟班学习,同时组织山西专家赴疆开展培训,累计培训基层干部1.5万人次。在专业技术领域,建立“导师带徒”机制,100余名山西医疗、教育、农业专家与当地骨干结成对子,培养出昌吉州首位骨科博士李华、“天山英才”计划入选者王芳等一批本土人才。更值得一提的是,山西援疆前方指挥部创新推出“柔性引才”模式,邀请120名退休专家组成“银龄援疆团”,在农业技术指导、非遗传承保护等领域发挥余热。
  从黄土高原到天山南北,变的是地理坐标,不变的是初心使命;换的是援疆面孔,不换的是责任担当。山西援疆干部人才用行动证明,援疆工作不仅是资金项目的支持,更是情感的交融、精神的传承。如今,新疆的各族群众说起山西,总会竖起大拇指:“山西人,亚克西!”这是最朴素的评价,也是最珍贵的勋章。

本报记者解军 本报通讯员赵立友

(责编:马云梅、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