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碳目标 助力绿色转型

——从2025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大会看金融赋能产业升级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国润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首批重点企业入选“山西省金融支持绿色科技企业库”;山西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北京绿金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金融支持绿色科技与产业转型”主题进行高端对话……
  5月12日,2025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大会上,相关省直厅局、省属国企、驻晋央企、地市政府部门以及来自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公司、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智库平台,聚焦“‘双碳’目标引领下的绿色科技创新及金融支持”主题,围绕绿色技术发展路径、行业机遇和挑战、政策激励措施、绿色投融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会还设置了“创蓝碳中和先锋奖助力山西绿色转型”“金融支持储能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助力绿色转型”“气候投融资”四个分会场,通过路演展示、案例剖析、圆桌讨论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参会者的深度互动与知识共享。

金融加速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在风光发电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已成为能源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依托十余年技术积累,在钒液流核心材料、电堆、电解液与控制系统等环节实现全产业链突破,目前已拥有近200项专利,并牵头制定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山西国润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家乐介绍,该公司已在山西、上海等地推进多个MWh级项目落地,探索“6小时+”峰谷套利、“发电+储能”协同运行等多元场景,并通过材料国产化、电解液租赁、AI智能运维等手段显著降低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
  钒液流电池作为极具潜力的长时储能技术,正逐步从示范应用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并有望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张家乐表示,未来钒液流电池将在电网调峰、跨季节调蓄与氢能融合等方向发挥更大作用,为新型储能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闭环提供现实路径。
  “电力现货市场的全面铺开正为储能产业创造前所未有的盈利窗口。”山西祥睿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文彪说,我们已构建多种服务场景的运营体系,并积极布局虚拟电厂生态,通过智能算法平台与聚合机制提升储能资产的系统调节能力。随着电能商品化趋势愈发明确,储能正从“设备支出”向“运营资产”加速转变,未来将成为企业能源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收益单元。
  在金融支持储能加速发展分会场,国润储能和祥睿能源分别分享了钒液流电池——长时储能技术的核心解决方案和电力现货市场过程中的储能运营策略,还有来自储能技术企业、应用场景企业、金融与投资机构的嘉宾,围绕储能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与金融创新路径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如何以金融手段加速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北京绿金院绿色科技研究与投资促进中心主任赵立建表示,实现碳中和需要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而储能是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然而储能投融资渠道仍然薄弱、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有待完善。同时,呼吁行业进一步共享实践和数据,打造覆盖投建运全链条的绿色金融生态,加速储能规模化落地。

为气候投融资机制创新提供“山西方案”

  作为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我省近年来在政策创新、市场机制建设、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全国首单“碳中和挂钩债券”等10余种创新产品落地,绿色贷款余额达294.85亿元,较试点前增长122.78%;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碳账户,覆盖503户高碳企业,采集碳排放数据42万指标,指导金融机构发放低碳转型贷款4亿元;气候投融资基金规模4.51亿元,支持晶博光电、润恒化工等低碳技术项目;建立动态更新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入库57个项目,吸引19家金融机构入驻,为26个项目授信174亿元……长治市通过气候投融资试点,推动建立完善“1+5”组织体系,结构转型持续加速、项目储备持续增强,绿色金融持续发展、气候工具持续创新,产融对接持续发力、人才队伍持续提升。
  太原市通过构建“1+1+2”工作机制,搭建“一库一基地三平台,一会一联盟一中心”六维支撑体系,推动政银企合作,全面提升试点建设能力。从能源领域看,截至2024年底,太原市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5.03%。2024年煤电机组节能和灵活性改造完成60万千瓦;从工业领域看,山西钢科、太重向明等5家绿色工厂和阳煤化机1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3户重点焦化企业能效水平全部达到国家标杆水平,太原锅炉、阳煤化机、山西电机的多个节能产品入选国家工信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从建筑领域看,2024年我省新增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从交通领域看,截至2024年10月,太原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14%,绿色出行满意度90.35%,建成区公交车、出租车的新能源汽车比例达100%。
  “气候投融资项目不仅彰显了金融资本的向绿而行,更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劲引擎,为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力。”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闫文斌表示,气候投融资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搭建制度框架、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供给、企业扛牢主体责任、研究机构夯实技术支撑,唯有构建“政银企研”协同发力的生态闭环,方能实现气候投融资的长效赋能。

循环经济助力绿色转型

  山西作为国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正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动绿色转型,通过政策引导构建全产业链循环模式。
  “我们搭建的山西循环经济及固体废物交易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循环经济资源的交易、处理以及相关商品的再利用等一系列服务,围绕工业固废、工业废钢、危废、报废汽车、废轮胎、循环经济产业园运营,再生资源线上交易以及深加工等领域展开,形成全产业链条覆盖,多业务协同发展的格局。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固体废物及循环经济的线上交易,推动固体废物及循环经济规模化利用,降低处置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保障市场发展。”山西绿色交易中心环境交易部负责人郭炜杰介绍。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我们聚焦循环经济、碳市场建设和绿色要素交易,推动全省绿色转型。并通过数字化整合与市场化机制,合理化配置资源,引导更多企业加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的队伍中。”山西绿色交易中心执行董事刘泽龙介绍,在循环经济领域,通过固废交易平台,拓展再生资源产业链,提升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在“双碳”领域,搭建“三晋绿色生活”碳普惠项目获国际认可,逐步推行多场景减排激励体系;绿色要素交易领域,创新“绿晋通”平台,推动用水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结算业务,同时积极助力我省去产能。
  近年来,山西金控集团搭建运营省级碳普惠平台“三晋绿色生活”,创新绿色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债等金融产品,推动设立区域性股权市场山西专精特新专板,研发科技担保专项产品,卡位布局山西数据交易中心,完成省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整合,推动绿色、科技、数字金融服务紧密连接、协同共振。
  山西金控集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围绕企业碳账户建设、特色行业碳足迹跟踪、绿电等碳资产管理、气候投融资试点、政府投资基金管理等领域持续发力,重点打造以山西“双碳”转型产业场景为基础、以金融为纽带、连接绿色科技供需双方的社区服务平台,完善地方绿色科技金融发展生态体系,为山西全方位转型提供助力。

本报记者孟婷

(责编:马云梅、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