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畔传佳酿 赣水悠悠飘汾香
滕王阁畔传佳酿 赣水悠悠飘汾香
近日,茶道酒香汾酒品牌推广活动采访团走进江西,探寻山西汾酒在赣鄱大地的清香往事。图为南昌曾品堂中国老酒博物馆创办人、中国老酒收藏第一人曾宇(左)为采访团记者介绍博物馆情况。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摄
老酒博物馆一角。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拍摄:山西晚报记者 杜金栋 张琪制作:山西晚报记者 张琪
茶出下梅,进入江西,在河口(今铅山县)装船顺信江下鄱阳湖,过“万里茶道第一关”九江姑塘海关后,泛湖北上,出九江入长江。晋商在此经营,开设票号为茶商服务,汾酒酿造技术被带到了江西。
茶道酒香。让我们走进南昌曾品堂中国老酒博物馆,打开那坛流淌6000年的老酒,探寻山西汾酒的身影,掀开汾酒在赣鄱大地的清香往事。
实物与文献串起汾酒记忆
它被誉为“老酒界的故宫博物院”和“爱酒之人一生必来的地方”,它是一座以中国陈年白酒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它就是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的曾品堂中国老酒博物馆,收藏了超过1万件珍稀老酒及相关文物。
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制酒器、民国时期的巴拿马获奖酒标、南昌酒铺的牌匾、各个地区不同时期的汾酒瓶……走进中国老酒博物馆,仿佛踏入一条时空长廊,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中国酒的千年脉络。其中,山西汾酒的展区尤为引人注目,它用实物与文献串联起一段跨越6000年的酿造传奇。
在山西汾酒专区,展柜中展示着一张“南昌永泰祥酒厂”的酒标,这是一张民国时期的酒标,泛黄的酒标上写明该厂用大曲、膏粱精制汾酒。博物馆创办人、中国老酒收藏第一人曾宇说:“这枚南昌永泰祥酒厂酒标是我收藏的民国时期的实物,酒标上写明了制作汾酒的原料,这说明江西很早就有汾酒了。从北到南,晋商把汾酒制作的工艺带到了江西,让汾酒这个品牌在江西扎根。”
展柜中有一块斑驳的黑色牌匾,上写“膏粱汾酒”四个字,很有历史感。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著《随园食单·山西汾酒》写道:“既吃烧酒,以狠为佳,汾酒乃烧酒之至狠者。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汾酒之下,山东高粱烧次之,能藏至十年,则酒色变绿,上口转甜,亦犹光棍做久,便无火气,殊可交也。”
曾宇说:“这是民国时期江西的一个牌匾,当时卖的酒是膏粱汾酒。据袁枚所著《随园食单·山西汾酒》所知,历史上,山东膏粱也是一种历史名酒。如此说来,膏粱是个品牌,汾酒也是个品牌,到了南方,两个品牌合在一起,制成膏粱汾酒。”
博物馆中,众多斑驳的酒标与古朴的酒器勾勒出旧时商贾往来的繁华,而山西汾酒的身影,恰似一缕穿越时空的清香,在赣鄱大地的老酒传奇中,悄然流淌。
汾酒酿造技艺远播,扎根江西
江西九江姑塘海关,鄱阳湖水系出长江交汇口的交通枢纽,万里茶道第一关,有着重要的通商作用。
四月的九江姑塘海关湖岸,春意正浓,鄱阳湖的水面在暖阳下泛着粼粼波光,与远处苍翠的山影相映成趣。湖水丰盈,岸边的滩涂被青草覆盖,绿意盎然,野花俏皮点缀其间,随风摇曳。湖岸上散落的青花瓷碎片在阳光下闪烁,仿佛诉说着昔日商船往来的繁华。
姑塘海关旧址的建筑群静立湖畔,在春日的柔和光线下显得格外庄重。斑驳的墙面上攀附着新生的藤蔓,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生机在此交织。行至姑塘海关最高处,远眺湖面,货船缓缓驶过,与古时“千樯万橹”的盛景遥相呼应,仿佛触摸到几个世纪前“帆樯蔽江,人货辐辏”的辉煌岁月。
“江西产茶叶,明清时晋商来此经营,最盛时有100多家专营商号。山西商人在江西、福建采购并加工包装砖茶,由陆路一直运往恰克图。随之晋商票号也来江西开设,为茶商服务。”山西酒史专家、山西省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文清说,茶道是晋商创造的,酒路也是山西人走出来的。离开家乡的山西人,行走在外最好的“名片”就是山西的烧酒。离家远了,酒不好带了,就把酒作坊办起来,把老家的大师傅请过来。看到山西“酒老板”赚得盆满钵满,当地的人也纷纷效仿。在万里茶道上,晋商把汾酒酿造技术带到江西,山西“酒老板”基本垄断了做酒、卖酒和大曲生产。
汾酒进入江西,当地“酒老板”因地制宜,对汾酒酿造工艺进行了改进。博物馆中,“樟树四特酒”酒标背后便是汾酒行走至江西的印记。
清光绪年间,娄源隆酒店创办人娄德清全面融合了山西汾酒和湖北汉汾酒的工艺,独创南北合一的酒型,即用北方汾酒(以高粱为原料,大曲发酵)和当地土酒(以稻谷为原料,小曲、药曲发酵)两种工艺相合酿造,研究借鉴了以前的酿酒法和其他酒家的酿酒法,改进制曲、发酵、蒸馏等工艺,酿出具有“亮似钻石透如晶,芬芳扑鼻迷逗人,柔和醇甘无杂味,滋身清神类灵芝”四大特色的优质白酒,终于在整个樟树镇脱颖而出,大受欢迎。
江西还有南昌汾酒永泰祥、义成、源兴、仁昌等酒坊,用汾酒技术生产回笼汾酒。
“作为全中国最具备文化历史厚重感的汾酒,它的‘行走’,不限于酒的远销,更是酒的工艺精髓传播各地,并与地域文化融合与共生,乃至于形成有特色的品牌的结果。”曾宇说,汾酒进入江西,源自汉汾的酿造工艺结合南方本土的土烧酒,将高粱与谷物两种原料同时作为造酒原料,再以大曲辅之,酿出的酒既有糯米之柔甜纯净,又有高粱大曲的厚重醇绵。这种工艺传承到1949年后,成就了老南昌人念念不忘的三花酒。
藏品见证山西汾酒之盛
在老酒博物馆,曾宇有个镇馆之宝——他所有收藏品里面最早体现“山西汾酒”的一个酒坛,上面写有“泰顺赵记山西汾酒”字样。他说:“这个酒坛不得了,经过专家认证,它是明朝末年的一个酒坛,这说明,山西汾酒在明朝就有品牌的概念了,代表了一个地方的名产。”
汾酒真正走向全国,是在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明朝是汾酒大兴盛时期,清朝则是汾酒的大发展期,世人对汾酒极为推崇。清代时,杏花村为著名产酒区,汾酒是‘烧酒之中至狠者’,销路广泛,横扫全国大部分地区,始终引领国内的烧酒行业,名声越来越响亮。”王文清说,虽然汾酒度数高,饮用的时候却不刺激,而是非常爽净。清代各种笔记里评价烧酒时,都说烧酒以汾酒最佳,有拿汾酒点火实验的,也有拿各地酒品鉴后把汾酒放在首位的。
在老酒博物馆中,曾宇收藏着一份1986年的《新民晚报》。泛黄的纸页上印有一则消息,标题是《十六城市开杏花村》,消息称,在1986年的时候,山西汾酒杏花村已成为全国当时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全国13种名酒,每十吨就有五吨是产自于杏花村的汾酒。曾宇说:“报纸刊发的新闻消息告诉我们,很多人口中的‘汾老大’就是这么来的。现在全国是十七大名酒,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只有十三大名酒,汾酒的产能已经占了中国名酒全部产能的一半,所以才成为‘汾老大’啊。”
观察曾宇收藏的民国时期酒标可以发现,全国各地的酒铺作坊都有汾酒出售,有不少老酒的酒标上写着“汾酒”二字,如北平的老大成、武汉的老天成、益成、五丰隆,安徽的张万泰祥,以及江西的永泰祥。曾宇说:“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汾酒仍未停止行走,在全国各地‘汾酒试点’的影响下出现了数不清的‘××汾酒’,如湘潭汾酒,河北隆泉的特制汾酒,内蒙古的海浪汾,大连的特制玉汾,黑龙江的龙江汾、镜泊汾、松江汾、景汾、佳汾、龙滨汾、宝清汾、雪花汾、玉泉汾、龙泉汾酒;河南的赊店汾酒、豫南汾酒、古寺汾酒,江苏的小汾酒以及宁夏的汾曲香等。”汾酒之盛可见一斑。
茶道未尽,酒香已远。驻足南昌曾品堂中国老酒博物馆,汾酒的往事在此沉淀,如同那坛尘封的岁月“老酒”,开瓶时仍能嗅到百年前的醇厚。那一坛封存数千年的汾酒记忆,仍泛着琥珀色的光。老酒无言,却以醇香勾勒出民国商肆的熙攘、远渡重洋的浪痕,以及岁月窖藏的温柔。离馆时,衣袂犹带一缕陈香,恍若携走了半部中国酒史的月光。
山西晚报记者 李莉
1.老酒博物馆创办人曾宇(左)品鉴山西汾酒。
2.采访团成员翻阅老酒博物馆珍藏的酒标。
3.“汾酒品牌推广”打卡滕王阁。
4.老酒博物馆山西汾酒专区。
5.老酒博物馆内与汾酒有关的部分藏品。
6.九江姑塘海关旧址。
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摄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