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

——写在本报“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大型主题报道启动之际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一)
表里山河,华章日新。

火花四溅,机械臂拈起炽红钢坯,高铁轮对在太重集团轨道公司“灯塔工厂”下线。

蓝光闪烁,智能巡检机器人井下穿梭,山西半数以上煤炭产能实现智能化开采。

汽笛长鸣,满载晋品的“钢铁驼队”通达欧亚,山西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步提升,并不断提速、扩线。

碧波荡漾,晋祠泉域地下水位创复流以来新高,“晋祠流水如碧玉”的诗意画卷再现。

银龙穿梭,集大原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每天200余趟动车开行,太原作为中部地区国家级交通枢纽的地位得以提升。

……

从巍巍太行到莽莽吕梁,从雁门关外到河东大地,转型的笔墨厚重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莅晋考察调研,赋予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使命任务,为山西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晋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能源革命纵深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发展,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坚定扛牢重大使命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二)

今年全国两会山西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中外记者的提问让人印象深刻。

“煤炭产量”“煤炭价格”“安全生产”等老话题鲜有,“绿电外送”“智能煤矿”“产业集群”等新话题频出。这些变化说明,外界对山西的传统印象已经改变,对山西转型充满期待。

“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是山西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课题。”

思想的力量,总能穿透迷雾,标定前行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山西转型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为山西实现转型发展指明金光大道。

牢记殷殷嘱托,扛牢使命任务。山西立足长远,在坚决完成能源保供任务的同时,大力推动能源产业“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通过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特色专业镇建设等,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走从“一煤独大”到“多元支撑”的转型之路。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老饭碗”焕发新活力。曾因丰富的煤炭资源而被称为“煤城”的阳泉市,如今推进“传统火电”向“风光水火储”转变,开始由“黑”到“绿”的蝶变。开年之初,大同—怀来—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破土动工,770公里“电力巨龙”跨越太行山脉,携每年270亿千瓦时汩汩绿电入京,这是山西从“煤电基地”向“绿电枢纽”转变的生动注解。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饭碗”展现竞争力。长治高新区,半导体产业链“链主”企业高科光电生产车间,2700台精密仪器开足马力,固晶、点胶、分光等工艺流程分层运转,这里是全国最大的LED光源封装制造基地。大同市阳高县,融合了磁悬浮、真空管道与智能控制等尖端科技、最大时速可达1000公里的“高速飞车”项目,顺利完成工程研制阶段的主要任务,具备了进入中试验证阶段的技术条件,蓄势待“飞”。

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以勇立潮头的担当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转型发展任重道远。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过。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如何破解我省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地区协调发展、生态脆弱地区绿色发展、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等方面难题?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全力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组织实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山西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破浪前行,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山西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三)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幸福,在汾西县段村的“收入账簿”里:3000只肉羊标准化养殖、1兆瓦屋顶光伏发电系统、10座智能化羊肚菌种植大棚……小小段村,百业兴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幸福,在霍州市冯南垣村的“青砖灰瓦”间:改造排洪渠、栽植绿化苗木、闲置窑洞“变身”温馨民宿……通过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曾经偏远又受灾的小村庄焕然一新,宜居宜业,古韵新生。

幸福,在平遥古城的“老街光影”中:体验陈醋制作、感受推光漆器、品尝平遥牛肉……晋商独有的文化韵味拉近了游客与非遗的距离,古城墙、古民居、老传统、老手艺引来四方之宾。

幸福,在太原晋阳桥下的“汾河晚渡”中:波光粼粼的汾河水、栖息觅食的白天鹅、散步赏景的市民群众……一泓清水带来的“幸福感”,藏在百姓推窗见绿的景致里,融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中。

山河锦绣,人民幸福是最温暖的底色。

从脱贫攻坚“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从加强环境保护“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到重视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我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民生事业,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

从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到实现医保结算覆盖所有行政村,从普惠性发放高龄津贴到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翻开每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攸关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摆上“日程台账”,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环节,惠民力度一年更比一年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重点解决什么、推进什么。我们以一张张见实效、有温度的民生账本回答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四)

翰墨流韵,锦绣生香。在书香与花香交织的太原城,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启幕,典籍中的智慧与黄土地上的文明交相辉映,千年文脉与时代书香在此交融。

在这片素有“华夏文明摇篮”美誉的土地上,西侯度点亮了文明薪火,陶氏扁壶镌刻着华夏初文,《资治通鉴》铸就了史家口碑。从丁村遗址的旧石器文明,到晋国霸业的春秋风云,从云冈石窟的佛光普照,到晋商票号的汇通天下,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浸润着表里山河,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激励着三晋儿女。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文化的基因,每一页历史都闪耀着文明的光芒。

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山西的自信之基、动力之源。山西始终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新的文化使命,高水平推进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

在芮城永乐宫凝视元代壁画的飘逸神韵,在应县木塔仰望古老木构的千年雄姿,在晋国博物馆聆听青铜重器的礼乐光辉……我们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守护好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用心书写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答卷,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坚定文化自信作出山西贡献。

黄河文脉在典籍名篇中奔涌,传统技艺在绛州澄泥砚的方寸间生辉,惠民春风借“送戏下乡”的舞台传递……我们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促进各项非遗传承发展,激励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化的力量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当“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表里山河的壮美画卷,隰县小西天古刹变身西游文旅热潮的打卡地,山西博物馆“鸮卣”化作游客手中的“鸮墩墩”雪糕……我们把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胜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更加可感可识可推广,文旅产业正在成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

“又踏层峰望眼开”。新时代的山西,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赋能,三晋优秀历史文化在赓续传承中发扬光大,日益彰显出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

(五)

春风起,万物生。干部群众挥锹铲土,为三晋大地植下新绿。

70多年前,右玉县干部群众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三战黄沙洼、堵住老虎坪,在沙梁上种活了一棵棵树,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

步入新时代,山西干部群众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累计营造林5491.49万亩,以更高标准厚植美丽山西生态底色。

从一垄树,到一片林,浓缩着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质变,见证了美丽山西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2023年5月在运城考察期间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深刻揭示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两山七河一流域”是山西自然生态系统的本底,得之天成,享之不觉,失之难复。近年来,我们扛牢使命任务,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让太行吕梁的荒坡披上锦绣绿装,汾河两岸重现“汾水清波”胜景,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推动低碳转型,加快绿色发展。吕梁市氢能公交穿梭于城市街巷,忻州光伏矩阵铺展在长城脚下,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一个“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的山西,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共建美好环境,城乡美景如画。“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让山西母亲河重现碧波荡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广袤乡村展现新面貌,城市地下管网改造让现代都市呼吸自如。城乡开“美颜”,百姓展“笑颜”,生态宜居的美好环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靓丽底色。

提升生态建设,万物和谐滋养。治水让河流恢复“血脉”功能,护绿为生灵搭建“家园”屏障,减排给天空卸下“灰纱”妆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山西以生态之笔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篇章。

从雁门关外的防风固沙林带,到黄河岸畔的生态修复工程;从城市公园的“推窗见绿”,到美丽乡村的“出门入园”,这背后,是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接续推进,是加快建设美丽山西的久久为功。

今日之山西,绿水青山不仅装点着三晋儿女的生活家园,更化作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让生态福祉可感,让发展成果可及。

(六)

今天,在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征程中,新时代的山西党员干部牢记领袖嘱托,纵深推进清廉山西建设,全力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我们站稳人民立场,回答“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党员干部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在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回答“树什么样政绩”的问题。山西坚定扛牢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重大使命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党员干部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做到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山西落地落实。

我们坚持真抓实干,解决“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党员干部把“敢”和“干”的劲头调动起来,把“闯”和“创”的精神激发出来,聚焦发展中的“拦路虎”、改革中的“硬骨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新风正气充盈三晋大地,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

如今,参加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少了、铺张浪费少了,一些不良风俗发生改变。八小时以外,推杯换盏少了、回家时间早了。走进政务大厅,大门敞开、真心以待,从“最多跑一次”到“高效办成一件事”,办事群众纷纷点赞:“现在办事真是越来越方便了!”

这些可喜的变化,折射出山西作风建设取得的实实在在成效,展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新气象新作为。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山西正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以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引领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扬帆起航、乘势而上。

(七)

时光不舍昼夜,奋斗日夜兼程。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前进方向,我们不断爬坡过坎、攻城拔寨,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不懈奋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

成就鼓舞人心,一个事实颠扑不破。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们办成了不少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3500万山西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踏上新的征途,一个启示发人深省。

“两个确立”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就一定能把山西高质量发展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关键时期、收官之年,击鼓催征、时不我待。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我们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经验,不断开创山西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我们要争先进位、勇创一流,要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我们要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引领党风政风,为推动山西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奋进新征程,激荡新气象,展现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

本报编辑部

(责编:温文、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