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环境治理“加速度”背后的“智”引擎
【新观察】环境治理“加速度”背后的“智”引擎
①太原市智慧环卫综合监管系统。程国媛 王璟摄
②声环境质量监测设备。程国媛 王璟摄
③环境监测无人船。程国媛 王璟摄
④环境监测无人机。程国媛 王璟摄
当下,科技创新正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成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驱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极大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精准性和效率。
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部门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充分使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在线监控、无人机、走航车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数字化执法监管,工作效能不断提升,助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大数据助力城市环境智慧管理
“扬尘天气过程中,智慧环卫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安排部署加大对道路及重点区域的清扫力度、喷雾抑尘等作业,并根据天气情况提前进入夏季作业模式,安排对所有道路进行冲洗洒水抑尘。”针对日前省城频繁发生的扬尘天气,太原市城乡管理局环卫中心智慧环卫综合监管系统负责人冯劲松在与同事研判气象数据后,与各城区环卫部门进行联系,及时调整当日作业频次,助力城市环境质量保持在良好状态。
4月6日,记者在太原市智慧环卫综合监管中心看到,省城每一条道路的清扫、每一辆环卫作业车的工作,都显示在一块大约40平方米的LED屏上,这块高清无缝拼接屏作为城市环境“大脑”,实时了解着每处情况。
轻点鼠标,太原市城市地图便呈现在了大屏幕上,每一条路清扫过多少次、每一辆环卫车辆的位置、车辆是作业状态还是休息状态、车辆一天内共计出车多少次等信息都清晰可见。“请打开长风街的道路清扫车辆监控。”随着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正在长风街路段工作的一辆道路清扫车实时工作画面清晰地出现在了大屏幕上。
智慧环卫综合监管系统自运行以来,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辅助下,借助人工智能设备和大数据云平台等数字科技,实现了城管环卫作业的精细化、智能化,助力省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太原市在全国率先开创了政府部门与高等院校“产教研学”深度合作的范例,积累了大量省级以上智库资源,为持续创新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太原实际的城市智慧化管理新路子。2020年8月,太原市城乡管理局与山西大学依托智慧环卫系统共同建立“城乡管理大数据实验室”,开创了太原市政府部门与院校合作的范例。双方利用各自领域内资源,联合开展多项课题研发、人才体系建设、创新项目孵化等方面的合作。2022年4月,太原市城乡管理局与山西大学联合申报的《城市建筑垃圾智慧监管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2022年10月,由太原市市容环境卫生中心牵头,联合申报山西省重点科技研发项目《城市治理大数据平台》。通过充分利用高校智库资源,不断深化“产教研学”的合作与建设,使大数据技术全面深度融入城乡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城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冯劲松介绍,自介入太原市环境卫生工作以来,智慧环卫系统持续发挥在日常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管理中按照城乡管理“一盘棋”思路,利用科学监管的手段,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精准确权确责,持续优化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助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数据显示,近年的外省抵并人员中,大部分都对太原市市容环境卫生水平给予积极正面评价,市民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精准监测夯实环境管理基础
在太原市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的顶楼空旷处,竖立着一套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设备,这套设备大致由3部分组成,顶端是户外传声器和避雷针,能有效收集各类声源;中间是气象传感器和视频监控设备,不仅可自动标记下雨或大风时的数据,还能对周围环境、车流量等进行录音、录像;底部则是噪声分析和数采控制单元,实现各类数据实时上传到户外显示屏和专用服务器。
声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城市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宜居程度和幸福指数。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部门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导向,以科技支撑为手段,进一步加强声环境质量监测和噪声污染防治,为居民创造宁静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随着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使用,可以实时自动监测声音,并判断声源及其类型,这样得来的数据更有典型性、精准性、可比性。
据悉,太原市声环境质量监测系统不仅实现了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还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将风声、雨声、鸟叫虫鸣等自然声音剔除,能精准锁定噪声污染来源,并利用智能算法,分析出噪声超标的原因,全面提高环境噪声监控监测水平。
太原市按照国家和我省相关要求,遵循“科学延续、全面覆盖、均衡布设”的原则,综合考虑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的完整性、代表性、稳定性,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评估和优化工作,并完成了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点位选址和自动监测站建设,所有点位均已实现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平台。系统会根据平台数据智能统计渠道和信访投诉渠道得出噪声超标工单,并通过短信等形式发给区域负责人。
太原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监测科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实时、连续性提供准确的环境噪声数据,可以帮助生态环境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建立网络化的数据传输和共享平台,可以促进各地区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提高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有助于及早发现和解决环境噪声污染问题,了解噪声变化趋势,便于监管部门加强对环境噪声的监管,及时采取预防和应急措施,降低噪声污染投诉率。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耳目”与“基石”。近年来,我省推进生态监测现代化体系建设,依托“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项目,有步骤、有计划、分批次推进省、驻市、市(县)监测机构监测能力建设。同时继续完善全省生态监测网络,加快推进重点乡镇、重点工业园区、城市声功能区和入河排口等专项监测网络建设,推进山西省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监测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同时,强化高水平监测业务支撑,围绕“真准全快新”,切实提高监测质量和效能,建立全链条、全时态、全周期的数据监测报告制度,充分发挥监测数据“评估、预警、溯源”作用,客观准确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及时发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有效支撑管理决策,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生态环境执法迈入“智”时代
“我们是太原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请立即停止露天秸秆焚烧行为……”在去年开展的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伴随着一阵“嗡嗡”的蜂鸣声,太原市尖草坪区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正精准操控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在发现秸秆露天焚烧行为后,立即通过无人机进行“喊话”,及时予以叫停。随后,执法人员驾车赶到现场,向村民宣传秸秆禁烧知识,讲解焚烧秸秆的危害和相关政策。
传统人工巡查受地形、视野和人力等因素限制,难以做到全面、及时监测。为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我省生态环境部门用科技赋能行政执法,通过使用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设备,作为“步行巡查”和“车辆巡查”等传统巡查方式的有力补充,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更加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迈入“智”时代。
业内人士表示,无人机在生态环境执法中展现出三大显著优势:其一,其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使得无人机能够实时捕捉高分辨率的各类影像,为执法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其二,无人机的高效巡查使得其能够迅速覆盖广阔区域和复杂地形,极大地提升了执法的效率;其三,无人机在收集违法证据方面也表现出色,能够迅速而精准地发现并记录违法行为,为案件办理提供有力证据,有效解决了执法过程中证据收集的难题。我省生态环境部门充分发挥无人机高空巡航、远程控制、视角广泛等优势,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形成“地面巡查+空中监管”立体式、全方位、无死角的巡查监管体系,让一些以前不易发现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省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传统的地毯式排查不仅效率低下,往往还容易惊扰到被检查对象。然而,随着无人机的引入,生态环境执法仿佛插上“翅膀”,使得巡查变得无死角、全覆盖。无人机执法不仅高效且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秩序,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同时还能实现对污染源的精准定位,显著提升了数字执法和非现场执法的能力。
在执法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常态化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数据巡查,让数据跑路、让数字说话、让科技发力,精准科学依法查处自动监测数据超标违法行为,进一步提升精准发现问题能力。展望未来,我省生态环境部门计划进一步深化智能技术在环保监管中的运用,持续拓展其应用领域,以期为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贡献更多力量。
本报记者程国媛
短评
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科技创新无疑成为其中最为强劲的引擎,正全方位改写生态环境保护的格局。
创新方式方法不仅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赋能了生态保护的智能化管理。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起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传感器实时收集环境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能及时发现生态问题并预警。
科技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不仅为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更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开辟了新的道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研发成本高、技术转化难、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制约着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因此,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需携手共进,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技术转化机制,培养专业人才。我们应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不断探索,持续奋进,以科技之力守护绿水青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未来。
程国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