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忠骨 天地尚凛然
——晋闽两地弘扬华侨女英雄李林精神纪事
青山埋忠骨 天地尚凛然
——晋闽两地弘扬华侨女英雄李林精神纪事
扫二维码观看视频
图为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烈士陵园内的李林雕像。
3月26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师生在校内李林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的李林事迹陈列馆门前,跨马持枪的李林雕塑巍然耸立。
本报记者(右一)在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李林事迹陈列馆采访。
图为平鲁区社会各界在李林烈士陵园开展祭奠活动。仝晓艳摄
1940年4月26日,年仅24岁的李林牺牲在雁北大地上。2025年4月26日,纪念华侨女英雄李林烈士牺牲85周年活动,在朔州市平鲁区李林烈士陵园举行,漳州市“寻访李林红色足迹”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漳州古城举行。八十五载追思路,不忘初心向未来。
2009年,李林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周恩来赞誉她为“中国的贞德”,贺龙称她为“我们的女英雄”。李林持枪跨马的形象至今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她以身许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李林牺牲85周年。85年来,各界人士对李林烈士的追思和纪念从未间断。特别是晋闽两地,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节,很多人自发走进其陵园、旧居等深情缅怀。她的出生地、求学处、牺牲地都建起了纪念馆、陈列馆、雕像,展示和讲述着英雄的感人故事。社会各界持续整理烈士事迹,刊发纪念文章、出版人物传记、拍摄影视作品,传承弘扬英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铭记英雄为国捐躯之壮烈,感怀人们缅怀英雄之情切,我们走访山西和福建多地,重温李林的故事,向英雄致以深情的礼赞和崇高的敬意。
1940年4月26日,出生于福建漳州的抗日女英雄李林牺牲于山西平鲁。
2025年4月26日,在朔州市平鲁区李林烈士陵园,纪念华侨女英雄李林烈士牺牲85周年活动举行。同日,在漳州古城,漳州市“寻访李林红色足迹”系列活动举行启动仪式。
思念跨山河,英烈千古存。
漳州九龙江畔的水仙花谢了又开,朔州洪涛山下的榆树叶黄了又绿……故乡的石板巷应还记得她年少时匆匆而过的步履,塞外的黄土地从未忘记她血洒疆场的壮烈一幕。
85年来,英雄的名字在中华大地上传颂,英雄的故事在故乡和牺牲地尤为人熟知。
放眼中华大地,这样的景象确实不多见——在福建漳州和山西朔州,各有一尊女英雄持枪跨马的雕像,跨越山海遥相呼应。每年在家国同祭的时刻,晋闽多地的人们会同时缅怀同一位英烈,远在福建的亲人及各界代表还经常远赴山西朔州“看望”长眠在这里的英雄女儿……
感念英雄为国捐躯之勇毅,感怀人们缅怀英雄之情切,农历乙巳年清明节前后,我们走访山西和福建多地,向英雄致以深情的礼赞和崇高的敬意。
李林原名李秀若,出生于福建漳州。1936年,李林到太原参加牺盟会,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她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屡次重创日军。
1940年4月,日伪对洪涛山根据地进行第9次“扫荡”。4月26日,李林指挥骑兵连掩护干部和群众突围,身上多处负伤,最终牺牲。
山河不忘,英雄永在。今年初在全国院线上映的《华侨女英雄李林》,讲述了她短暂而璀璨的一生。跟着电影,我们走进李林的出生地福建漳州,探寻英雄成长的足迹
“这不仅是一次观影,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升华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华侨女英雄李林》联合出品方漳州市百映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先进介绍,影片从立项到上映历时4年多,剧本经过多次打磨,并先后在漳州、厦门和朔州等多地取景拍摄。“有一种感动始终在流淌”,张先进表达自己在影片创作中的感受。他表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李林,汲取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为民族复兴奉献力量。
李林原名李秀若,出生于著名的侨乡福建漳州。3岁跟随养父母侨居海外,9岁进入其养父在印尼创办的中华学校读书,14岁回国。李林烈士的侄女李舟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我经常听父亲讲姑姑的故事。她的勇敢和坚定深深烙印在家族记忆里,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如今,我也经常受邀给学生们讲李林的故事,让她的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在李舟玲的指引下,我们走进漳州市龙海区石码街道一条窄窄的石板巷。具有闽南风格的骑楼分列两旁,其中的20号房屋就是李林养母陈茶的住所。当时,李林就是从这里出发,赴厦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读书。每逢节假日,再从学校返回这里看望母亲。
漳州市龙海区、石码街道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对李林烈士的缅怀追思,将20号房屋改建为“李林故居陈列馆”。馆内不仅有李林生平事迹介绍,还有声光电营造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可以让参观者感受当时战火纷飞、枪炮轰鸣的战争场面。据工作人员介绍,李林故居陈列馆已基本改造完成,即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对公众开放。
“李林懂马来语,会英语,还自修了日语。回国后,李林与远在印尼经商的养父联系并未中断,偶尔还会受到一些接济。尽管如此,在李林看来,国外的生活并不美好。”漳州市龙海区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研究会郭明木介绍,李林曾在往来书信中回忆道:“我只带回来一个深刻永不会磨灭的印象,那是:荷兰人对于当地爪哇人专制的统治与残酷的压迫和中国人在那里的不自由。”郭明木说:“身在国外,被歧视、遭受不公平待遇……这些经历反倒激发了李林对祖国更深的爱。她开始和志同道合的同胞为建立一个独立自强的新中国而奋斗,虽历经挫折但始终没有回头。”
李林不仅是抗日英烈,也是华侨的杰出代表。在漳州市龙海区双第华侨农场,有一座李林事迹陈列馆。
陈列馆面向李林殉国的晋北大地,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设有李林雕像。馆内陈列着李林生前用过的部分物品以及反映她生平事迹的文献、照片等。工作人员王莺儿介绍,陈列馆2018年建成至今,已累计接待25万人次参观,“很多人都是自发前来瞻仰的”。
近年来,李林事迹陈列馆被列为老区精神教育基地、福建省直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基地、福建省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关心下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漳州市侨联副主席游瑞辉说:“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让李林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更加广泛的弘扬和传承。”
英雄精神不朽,家乡追思绵绵。4月26日上午,“铭记烽火岁月传承英雄之魂”漳州市“寻访李林红色足迹”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漳州古城举行。该活动通过主题采访、观影、诵读会、巡回宣讲、捐赠书籍、创作歌曲等形式,追溯李林成长足迹、颂扬英雄事迹、唱响爱国旋律。
“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求学阶段李林接受爱国主义启蒙,最终放弃文学理想投身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奔赴抗日前线
今年清明,福建漳州市烈士陵园与山西朔州市平鲁区李林烈士陵园,举办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视频连线。主题为“咏诵红色经典传承英烈精神”军民红色诵读会上,一段段充满激情的文字,将大家带回到李林所经历的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让烈士的浩气穿越时空,激励着新时代为民族复兴而奋力前行的人们。
青山相拥,碧海环绕。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有一座李林园,与漳州市的李林事迹陈列馆隔海相望。集美中学的求学时光,被李林视为“生命中的黄金时代”。集美中学的李林园旁,设有一间陈列馆。馆内展有李林从海外返回祖国时的护照、参加体育比赛的照片、毕业证书……一件件文物和照片生动地还原了一位爱国青年学习和成长的经历,让参观的学生和群众对英雄的了解更加真切。
集美中学的李林园,由该校校友为纪念李林烈士集资兴建,是集美中学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集美中学校团委蔡雯静老师在宁静肃穆的李林园内深情地介绍说:“李林是一位多才多艺、充满浪漫主义的新青年。”在校期间,李林经常阅读屠格涅夫的小说,并立志成为一名文学家。同时,她还特别喜欢体育和音乐。在集美读书时,李林被评为学校“六星队”篮球队员,并代表福建省参加了当时的全国运动会。
然而,这段美好的时光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的枪炮声震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步步紧逼的铁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正在集美中学读书的李林加入了集美抗日救国会。集美学校创办以来,始终把爱国主义融入学校的教育当中。蔡雯静说:“这样的学习氛围,对李林最终义无反顾地走到抗击日本侵略的最前线有重大影响。”
从集美中学毕业后,李林又先后到杭州和上海求学。在上海期间,李林亲眼见识了“最复杂的繁华”和日军的横行霸道,开始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李林后来曾回忆说,“在那里,可以看到洋房大厦,也可以看到烂污狭窄的小土房;可以看到许多穿着西装、绸缎长袍在马路上大摇大摆的银行经理或某公司的老板,也可以看到裸着体、赤着脚颤栗着在道旁的穷人……我觉得作一个文学家还不是可以满足的”。那时的祖国正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李林反复探求救国救民的真谛。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世界知识》《大众生活》《妇女生活》等杂志,并写下了“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
阳光透过百年榕树洒在李林园内,她的故事在集美中学师生们一遍遍的讲述中,已化作爱国的种子播撒在一代代学子的心田。“李林学姐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令我非常敬佩。她将自己的理想融入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为我树立人生理想指明了方向。”集美中学初二年级李林班学生金千蕙是一名校园志愿者,每逢周末她都会到学校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义务讲解李林的故事。
“李林为国捐躯的故事和陈嘉庚先生毁家纾难的爱国情怀就是我们学校最好的思政教学资源。”集美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林育栋介绍,目前集美中学、李林中学、李林烈士陵园已经达成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议。今年,集美中学还计划复办侨生班,让李林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传播海外,让更多人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洗礼。
1936年,西安事变后,李林(李秀若)果断放弃求学生涯,并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列宁的谐音“李林”。她响应北平地下党的号召到太原参加牺盟会组织的军政干部训练班,正式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并于193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雁门古战场,自古英雄多。在抗日前线,李林组建游击队、骑兵营,屡建战功,最终为掩护战友和群众壮烈牺牲。英雄用热血铸起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后人心中
碧血贯长空,豪气传千古。4月26日,在李林烈士的长眠之地——朔州市平鲁区李林烈士陵园,纪念华侨女英雄李林烈士牺牲85周年活动举行。朔州军分区、山西厦门商会、平鲁区党政部门领导,李林亲属及各界代表200余人参加。其中,学生代表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歌唱李林,李林英雄民兵班表达了誓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为祖国繁荣富强作贡献的决心。大家敬献花篮、鲜花,并依次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表达对烈士的无限哀思和崇高敬意。
“民族女英雄,大名叫李林,远离南国到塞外,抗战为人民……”成福娟是平鲁区李林烈士陵园的讲解员,每天都会接待好几批前来瞻仰的游客。在讲解李林的事迹时,成福娟总会唱几句在雁北地区普遍传唱的《李林颂》。
“巍巍洪涛山,滚滚桑干河,雁门关外古战场,自古英雄多。”成福娟介绍,李林到达雁北后,很快亲手组建起一支抗日游击队,并担任队长兼政治部主任。当时只有20岁出头的李林,每次都会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在她的率领下,战士们作战十分英勇。从1938年到1940年,李林领导的队伍屡次重创日军。
“我奶奶年轻时见过李林,我从小就听她讲李林的故事。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从李林牺牲地几里外的源子河,挑清水上山植树,缅怀李林烈士。”平鲁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许震的家乡紧邻李林牺牲的东平太村,从小就熟悉李林事迹。他在厦门大学求学期间,曾专门到集美中学等李林早年生活学习的地方进行瞻仰追思。许震说:“李林烈士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将李林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李林表现得骁勇异常。“敌人对晋绥边境地区接连八九次扫荡中,每次她都亲临前线,使用她那支六五步枪打击鬼子。”据1940年9月28日《新华日报》刊登的《一位民族女英雄——记殉国的雁北游击战士李林》一文记载,“他们听见她的名字都心惊胆战,屡次企图谋害和‘活捉’她,并且为她的头颅悬赏巨额‘老头票’(日币)。”就连贺龙在见到李林时都敬佩地说:“听说鬼子听到你的名字都害怕呢,还出五千大洋要你脑袋,真了不起!”
“当时的雁北地区,妇女们依旧裹脚,而身为归国华侨的李林却长着一双大脚。为了让李林有鞋穿,妇女们自发地为她做了‘李林鞋’。”成福娟介绍,李林非常善于做群众工作。在雁北期间,李林主动深入煤矿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中,帮助他们,教育动员他们。“李林在雁北地区救助了许许多多可怜的童养媳,有的甚至还被她培养成了抗日干部。”
三晋儿女从未忘记这位华侨抗日女英雄,她的事迹在这片土地上早已家喻户晓。山西各级各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对李林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的修缮保护工作,整理了李林事迹,并出版《李林传》,拍摄电视剧《烽火侨女》。还创排了北路梆子《侨女李林》,该剧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1985年,平鲁唯一的一所高中——平鲁一中更名为李林中学。如今,在学校大门口的浮雕上和校史馆的入口处,都屹立着李林的雕像。“学生入学后,上的第一节课是听老师讲李林的故事,唱的第一首歌是《李林颂》,第一次校外活动是徒步到李林烈士陵园进行瞻仰。”李林中学90后教师王建珍用充满敬意的话语向我们介绍学校的校史。
在雁北战斗期间,晋绥边区的贺龙、关向应、甘泗淇等领导同志考虑到李林是个女同志,在前线打仗总不方便,多次发来电报,让她回后方晋绥机关工作,都被她谢绝了。“1939年6月间,晋绥边区又要调她回去。她给领导写了信,表示要在第一线战斗,没有回去。”李林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智艺博,对李林烈士不顾自身安危,身先士卒一线杀敌的大无畏精神印象很深。她说:“我们是听着李林的故事长大的,能来到李林中学读书,我感到非常骄傲。我希望自己能够继承李林不畏困难的顽强精神,努力学习,不辜负先烈用生命为我们开创的美好生活。”
万里戎机,关山飞度。华侨女英雄李林的事迹跨山越海,传遍神州。英烈精神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砥砺我们勇毅前行
去年8月1日,朔州市平鲁区人武部联合李林烈士陵园开通了“李林传人讲李林”微信公众号,李林的故事被拍成短视频在网络推送。目前,已制作完成39期节目,生动再现了李林烈士光辉战斗的一生。“作为一名华侨回国参加抗战,并在最危险的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掩护大部队突围。这种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对于当前强军和强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看到这么多人参与到学习弘扬李林爱国主义精神的工作中来,平鲁区人武部政委张君感到非常欣慰。
李林所在的洪涛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直接威胁着日军战略要地,被敌人视为“心腹之患”。从1937年12月起,日军先后对洪涛山根据地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扫荡”,但都以失败告终。1940年4月,日伪再次集结1.2万余人对该地区进行第9次“扫荡”。26日,晋绥边区地委、专署机关和从各地抽调来参训的基层干部上千人陷入了敌人包围。其中,只有以李林组建的游击队为班底发展起来的骑兵连有战斗经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林毅然承担起指挥这支孤军的任务。
“李林同志抽出驳壳枪,翻身上马,指挥骑兵连向相反的方向攻击,吸引敌人火力,掩护干部和群众突围。”敌人将李林率领的骑兵连当作了主力,咬住不放。李林身上多处负伤,在战马被炸死的情况下,仍强忍伤痛隐蔽在一个小土堆旁继续向敌人射击。眼看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她宁死不屈,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了自己。
李林烈士陵园讲解员成福娟一边讲解,一边泪流。“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在晋北的辽阔土地上。”她说,李林牺牲后,当地群众将她的遗体抬回村里,并从五里之外挑回清水为她擦拭血迹。“下葬那天,同志们无不痛哭失声。很多群众赶几十里山路前来送别英雄”。
85年过去了,李林的精神如一座丰碑,矗立在人们心中。为了纪念李林烈士,雁北军分区组建了以李林的名字命名的“李林英雄民兵班”。这支队伍每年都会集中进行两个月的军事素质、射击和体能训练,平时则从事国防动员、防火护林、安全保卫等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在帮扶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坚守森林防灭火阵地等领域,为军地作出了突出贡献。3月28日下午,刚刚执行完护林防火任务的李林英雄民兵班战士孙振英坚定表示:“李林一直是我们这支队伍的榜样,我们也要像她一样守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
祭家国英烈,岁岁不绝,代代相传。山西省厦门商会党支部2021年6月成立以来,每年都要组织商会共产党员、厦门大学校友会和闽籍企业家代表,前往李林烈士陵园祭扫,汲取奋进力量。2023年5月24日,共青团山西省委与山西省厦门商会共同设立了李林奖(助)学金。2024年1月,首批20名晋闽两地的大学生已每人获得5000元奖助。山西省厦门商会会长蔡鑫代表捐赠款项的企业家表示:“李林烈士为了祖国跨越山海回国抗战,我们要弘扬好烈士的精神,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烈士,凝聚奋进力量。”
2002年,经全国侨联倡议,平鲁烈士陵园更名为李林烈士陵园。“李林是侨界的一个符号、一个代表,更是一种精神。我们要以李林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引,凝聚侨心、汇聚侨力,更好地服务山西发展。”山西省侨联副主席、秘书长陈蕾说,以李林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纽带,晋闽两省侨联广泛联系海外华侨和社会各界,促成了朔州市平鲁区和漳州市龙海区缔结友好区县,集美中学、李林中学、李林烈士陵园“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
2009年国庆节前,李林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在晋闽两地人民心中,她是民族的英雄、国家的女儿,也是两地续写山海深情的一座精神桥梁。
我们行进在晋闽两地,徜徉于大美中国。
今天的华夏大地,早已如英烈所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青山埋忠骨,青山何其有幸,静静地怀抱着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
天地尚凛然,我辈何其有幸,生活在一个人人崇尚英雄、争当英雄的国度。
那充盈天地的浩然之气,那流淌在血液中的红色基因,正为我们在征程上攻坚克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本报记者宋建平 段伟华 陈俊琦 黄川川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陈俊琦摄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