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资治通鉴》 考当今之得失

“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史——怎么读《资治通鉴》”专题讲座引发大家对读史的思考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山西晚报讯(记者 武佳)4月24日下午,山西省科技馆多功能报告厅穹顶灯渐次点亮,恍若引燃司马温公案头那盏穿透汴京夜色的烛光。由中国编辑学会策划、山西人民出版社组织,邀请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刚所做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史——怎么读《资治通鉴》”专题讲座再次引发大家对读史的思考。此次活动是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重读经典”系列活动之一。
  《资治通鉴》是了解中国历史和历史智慧的重要经典,如司马光自己在奏疏中所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部书承载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未来的凝视。司马光有着强烈的帝王师情结,编写史书,是要为帝王提供治国的借鉴。而《资治通鉴》的伟大,恰恰在于其超越了司马光的时代,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构建发挥了具有转折意义的作用。可以说,《资治通鉴》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宋元以后,历代帝王和政治家中有很多都通过研读此书以吸取政治智慧和治国修养,研读《资治通鉴》也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资治通鉴》成为跨越时空的经典之作。
  今天的我们为何仍需重读《资治通鉴》?因为书中藏着破解文明密码的钥匙:当张居正为万历小皇帝讲解“创业与守成之难”时,当康熙帝在《资治通鉴纲目》中批注千条治国心得时,当曾国藩在军帐中反复抄录书中战例时,他们都在印证一个真理——历史从不重复,但人性永恒。
  张国刚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隋唐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载,有着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深度。他主讲的《中西文化关系史》等被评为清华大学及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治通鉴导读》被评为清华大学荣誉通识课及教育部一流本科生课程。所著《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曾入选2016年“中国好书”。
  讲座中,张国刚教授从《资治通鉴》的编纂初衷、核心思想到经典案例,层层剖析这部史学巨著的深邃内涵。他以学者敏锐的洞察力,来探讨《资治通鉴》留给后人的历史智慧。在贯通古今的宏阔思维下,阐释了《资治通鉴》的重要价值。
  “物资、城池、人心,最重要的依靠是什么?赵襄子选择了自己的答案。”在讲座中,张国刚教授把《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故事与现实案例相结合,给人以启迪,“企业在经营与发展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资金重要、设备重要,但是,人才以及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的奋斗精神才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此刻,我们站在人工智能与全球化交织的新纪元,回望书中那些关于权力制衡的思辨、关于民心向背的洞察、关于制度创新的探索,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智慧,永远指向未来。
  张国刚教授对《资治通鉴》的解读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不失细节的生动诠释,让读者对《资治通鉴》的理解更加立体。有助于读者在经典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