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帙浩繁藏晋魂!探访山西博物院古籍库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央广网太原4月15日消息(记者张洁)当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向山西博物院,一睹陈列于展厅的数千件文物芳容时,或许没有注意到,在博物院东南角楼处的古籍保护部门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山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两块牌匾,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闪光。这里卷帙浩繁、书香满溢,却鲜为人知。近日,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博物院古籍保护部门的古籍库,这也是它首次对外露出真容。

穿过古籍保护部的一道道铁门,当文保人员打开古籍库时,历史的味道扑面而来。

山西博物院古籍库古籍存藏达12万余部(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在这个恒温恒湿的库房内,一排排书柜中整齐摆放着各类古籍。从它们泛黄的书签和古朴的装帧上,能看到岁月留痕。据悉,这里存放着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十二万余册古籍,其中善本5000余册,涵盖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版本多样,装帧形式丰富。

据山西博物院古籍保护部贾少敏介绍,在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藏书中,尤以傅增湘“双鉴楼”旧藏、傅山批注的《二十一史》以及明清山西地方志最为珍贵。同时,馆内有50余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60余部入选山西省珍贵古籍名录,这些古籍都是库里压箱底的宝贝。

古籍库存藏古籍涵盖经史子集各种类别(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2025年2月,山西博物院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加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两个“国家级”身份足以证明山西博物院在古籍存量和文化底蕴方面的“天花板地位”,也说明其在古籍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杰出贡献。

谈到古籍保护,贾少敏很是自豪,她告诉记者,近年来博物院专门建立了古籍修复研究室,在专业设备的辅助加持下,已修复3400余件古籍及近现代书籍。此外,也完成4300余册善本古籍的扫描和精加工,构建山西博物院院藏善本古籍数字化资源平台,实现在线检索和阅读。“我们还推动古籍整理与研究,编辑出版古籍图目,并持续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团队的保护和修复能力。”贾少敏说。

古籍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年龄”,更因为它的“内涵”。馆藏古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贾少敏以明清山西地方志为例,它们详细记录了山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变迁,为研究山西地方社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傅山批注的《二十一史》则是人们了解明清学者史学观念的重要史料。

“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展览(央广网发 山西博物院供图)

古籍不仅要长久保护,更要活化利用,让普通人也能接触、了解这些凝聚先贤智慧的书籍。4月18日,正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进行的“晋国垂棘—中华古籍里的山西先贤”展览,是馆藏古籍活化利用的生动实践。展览精心遴选50余部、近500册院藏古籍善本进行展出。贾少敏说:“此次展览,是山西博物院在古籍展览方向上的首次尝试。力求让观众在欣赏珍贵古籍的同时,深入了解山西先贤的思想文化,感受山西的深厚底蕴。”

(责编:褚嘉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