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技守乡土 匠心筑梦想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宋俊鹏

张建国

任锦富

曹运建


  

编者按
  在广阔的三晋大地,有这样一批乡村手工艺者和传统手艺人,他们生于农村、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以匠心独运,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他们紧跟潮流、拥抱时代,开拓线上线下市场;他们执着坚守、积极进取,只为乡村更富裕更美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乡村工匠。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他们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守护者,更是乡村经济新动能的创造者;他们不仅是传统技艺的活化石,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先锋队。
  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支撑。即日起,本报将开设《乡村工匠》栏目,旨在展现能工巧匠的技术风采,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共同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篇章。

宋俊鹏 醋香悠远鉴初心

  清晨五点的沁县还笼罩在薄雾中,宋俊鹏已经穿梭在排列整齐的醋缸间。他俯身轻嗅着发酵中的醋醅,深褐色的液体在陶缸里泛着琥珀般的光泽,空气中浮动着独特的醇香——这是沁州黄米醋传承人最熟悉的晨曲。
  宋俊鹏小时候跟着爷爷学酿醋,耳濡目染,十五岁的时候,对于整个酿醋流程就轻松“拿捏”了,十九岁就筹集8000元在沁县自办了老实酿造厂,如今在山西惠而旺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担任生产沁州黄米醋的专业技术人员,荣获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沁州黄米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多项荣誉。
  宋俊鹏一直坚持以传统原生态工艺为主要酿造方法生产沁州黄米醋。他说:“酿造良心醋,绝不为了利益做勾兑、做添加,必须让百姓吃到原汁原味的好醋。”
  如今,在传统与创新的天平上,宋俊鹏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他说:“酿造黄米醋的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惊喜。每一次尝试新的酿造方法或调整工艺参数,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探索的乐趣让我始终保持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激情。”近年来为了适应“80后”“90后”家庭成员的口味,他与时俱进搞研发,生产出多个品种、多个价位、多种包装的醋,产品增加到二十几款,让千年醋香飘进年轻一代的厨房。
  2017年研发了沁州黄米醋四味醋和凉拌醋,味道和口感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扬;2019年又研发出了口服醋,经专家组检验,证明沁州黄米醋口服液不但不添加任何添加剂,还保留了原醋所含有益微生物和各类营养价值,产品借助天猫、苏宁等电子商务平台,销往京津豫等地,销售触角已延伸到全国40%的省会城市。2017年沁州黄米醋被授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2018年公司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从100平方米的租赁作坊到1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厂址的不断迁徙路上凝聚着创业者的心血。刚开始,只有宋俊鹏和徒弟两个人,他手把手带着徒弟酿醋,每天能酿200斤。他将醋厂取名为“老实”,就是表明要实实在在做人做事,讲诚信,做良心醋。后来,有了办公楼和生产车间,并成功注册了“沁州”品牌,米醋名气越来越响。为传承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俊鹏先后传授了26位徒弟,现在全部活跃在酿醋行业,都成了专家师傅。
  在宋俊鹏的带领下,沁州黄米醋产业年收入达到了400余万元,带动120余人就业,其中就包含了30位残疾人。在惠而旺公司的车间里,残疾工人老李专注地给醋瓶贴标。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他熟练的手指上跳跃。包装线上的欢声笑语,是宋俊鹏最珍视的“匠心回响”。每年秋收时节,田间地头总能见到他指导农户选种的身影,金黄的谷穗映着农民的笑脸。连续八年,他以山西惠而旺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名义为当地12个村集体经济共分红约68万元……
  如今,当电商平台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宋俊鹏依然保持着清晨品醋的习惯。轻啜一口新酿的米醋,酸味在舌尖绽开,继而回甘绵长——这恰似他走过的工匠之路:52年光阴沉淀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方水土的馈赠与担当。醋缸里荡漾的,不仅有时间的滋味,还有永恒的初心和匠心。

本报记者王秀娟

张建国 柳韵传承绽新彩

  四月的广灵,春寒尚未完全褪去,张建国坐在一捆捆柳条中间,和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巧娘”们一起忙碌着。“我们的产品以杞柳、玉米皮、蒲草等为原材料,全都是纯手工制作,从原料到成品,处处透着‘天然’的味道。手里这批订单是用来做花卉装饰的,现在市场反响特别好,这几天我们几乎全员出动赶工。”张建国一边手上不停歇地忙碌,一边向旁人介绍着。
  只见他的双手在柳条间灵活地拽、压、弯、折,动作娴熟流畅。原本普通的柳条,在他宽厚有力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左缠右绕间,就变成了大小各异、造型精美的工艺品。
  广灵县编织的传统由来已久。过去,筐、篓、笸箩等农具都是农民就地取材,用柳条、蒲草编织而成,既实用又耐用。张建国介绍道:“我妈妈是县里的柳编技艺传承人。我从小就接触柳编,它陪伴我长大,我对这门技艺有着深厚的感情。”
  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古老的传统编织工艺逐渐走向衰落。2016年大学毕业后,张建国毅然带着女友回到故乡,从母亲手中接过合作社的重担,踏上了传承、发展和壮大家乡柳编产业的征程。
  为了提升柳编技艺,张建国精益求精,不断打磨每一个细节;送技下乡时,他耐心细致地给村民传授技巧;为扩大合作,他四处奔走,积极寻求机会;在质量把控上,他更是严格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参与柳编的热情被充分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柳编队伍中。
  但张建国心里清楚,仅靠传统的柳编技艺和产品,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经过无数次的请教和摸索,张建国终于在编织技艺和产品上取得了新突破。他编织的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大到床、沙发、宠物窝,小至笔筒、果盘,达100多种。同时,他还将编织原料扩充到杞柳、玉米皮、黄花叶等。此外,他独创的“手工编织+编织工具”流水作业方式,不仅让编织员工的收入增加了一倍,还使产品合格率提升了35%。
  在实践过程中,张建国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改良编织用具,开发出原生态旅游产品和绿色环保居家用品,成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广灵巧娘”品牌。2022年,他成功申报山西省创新工作室,并荣获3项国家外观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次年,工作室被评为省级传统工艺(手艺)大师创新工作室。
  随着订单数量不断增加,原材料供应和成本问题逐渐显现。传统柳条大多从外地采购,成本高不说,质量还参差不齐。张建国四处考察,最终引进山东杞柳在广灵县种植。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30%的产品成本,还保证了原材料的优质稳定供应,为柳编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在张建国的带领下,“巧娘宫”千余名心灵手巧的“巧娘”将濒临失传的传统编织技艺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超1100万元的大产业。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广灵县8个乡镇都建立起了编织基地,728名脱贫户实现了稳定就业。柳编技艺真正成为乡亲们的“致富密码”。

本报记者张丽媛

任锦富 彩墨绘就古建魂

  榆社县作为山西古建筑彩绘代表汉纹锦彩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享有“古建之乡”的美誉,境内古建筑林立,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间,尽显古老独特魅力,也孕育出诸多传承古建技艺的能工巧匠,任锦富便是其中杰出代表。
  任锦富出生于榆社古建世家,自幼钟情古建彩画。19岁时,他有幸拜入“山西汉纹锦彩画第一人”岳俊德门下。汉纹锦彩绘,这一从汉代壁画、石碑、瓦当等花纹图案演变而来的技艺,经代代匠人口传心授,在榆社落地生根,让“榆社古建”声名远扬。岳俊德独创的“堆金山水”立体彩画工艺,更是让榆社古建彩绘在国内古建行业独树一帜。
  学艺初期,任锦富被复杂精美的彩画图案难住,临摹作品缺乏神韵。但他骨子里不服输,白天紧随着师傅,仔细观察师傅画笔的每一次提顿、颜料的每一次调和,将细节牢记于心;夜晚,别人早已酣睡,他仍在昏暗灯光下对着画纸反复琢磨。久而久之,他手掌磨出厚厚的茧子,对古建彩绘的领悟也与日俱增。他还将自家祖传技艺与榆社传统古建文化融合,走出一条独特艺术之路。
  飞速成长的任锦富,2005年便开始独立承揽古建工程项目。此后,乔家大院彩绘、晋祠公园彩绘、山西大饭店彩绘、大同古城改造、太原青龙古镇等项目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其间,他积极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古建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古建筑专家刘大可,以及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相炳哲老师学习,并获得高级古建营造师证书。
  榆社老古建人清楚,过去榆社古建行业因缺乏有效组织引导,只能靠挂靠艰难生存。2022年迎来转机,任锦富出任新成立的山西省榆社县古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开启榆社古建行业新篇章。
  任锦富深知,要让榆社古建重铸辉煌,需构建完整产业链,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他诚挚邀请张晓波、白玉宁、常太生等古建老艺人回榆社,到县职业中学开展古建技艺教育,从源头培养古建人才。几位老艺人欣然应允,全力将该校古建专业打造成省级重点专业,为行业储备后备力量。
  有了新生力量加入,任锦富又探寻榆社古建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方法。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将传统古建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成立泥皮壁画文创工作室,精心打磨制作工艺,制定行业标准,融入深厚历史文化。他坚定表示:“通过有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与家居用品,既能延续榆社古建彩绘技艺生命力,还能让更多人欣赏、收藏古建艺术,我要把泥皮壁画打造成山西的‘唐卡’。”
  如今,榆社古建技艺已形成彩绘、木作、瓦作、雕塑(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四大类,成立土木建筑、油饰彩画、石木雕刻、泥胎彩塑、壁画、砖画、工程设计等100多支建筑专业队。在任锦富推动下,全县现有专业技术员3300余人,注册古建分公司30余家。古建修复产业带动7000余人就业,年工资收入超3亿元,产品畅销全国,还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古建技艺传承发展任重道远,唯有坚守匠心,才能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光彩。”30年来,任锦富如执着行者,在古建之路上坚定前行,用匠心与汗水,续写榆社古建的传奇篇章。

本报记者张丽媛

曹运建 匠心独运做“晋作”

  在山西襄汾的乡间,空气中似乎总飘散着一股若有若无的木香。53岁的曹运建俯身于工作台前,指尖抚过一片温润的核桃木纹路,木屑簌簌飘落间,明清古画的山水意境正沿着他手中的刻刀徐徐展开。这位身着粗布工装、曾经的“庄稼汉”,一步步成为集收藏、传承、研发、发展于一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作家具的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用光阴在木纹中刻下了一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史诗。
  20世纪80年代,十几岁的曹运建跟着父亲走村串巷,用粮票换回一件件残破的雕花木柜。在晋南窑洞昏黄的油灯下,少年将老家具拆解重组,像解谜般还原着榫卯结构的精妙。“每拆一件老物件,就像打开一封祖先的家书。”曹运建至今记得初见清代“龟裂纹”漆面时的心跳——那细如发丝的裂纹竟是用骨粉与生漆反复堆叠二十余层的杰作。
  拜晋作木工匠师郑小龙和画工匠师王治权为师,当年那个蹲着研究榫卯的青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拜师学艺的十年间,曹运建跑遍晋商大院,丈量过三千多件古家具,手绘的构造图摞起来有两米高。
  如今,曹运建已是山西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走进唐人居的手工坊,时光仿佛倒流三百年。披麻刮灰的老匠人将麻丝浸入桐油,这是大漆家具的第一道铠甲;描金师傅手握鼠须笔,在漆黑底漆上勾勒出金线;年轻学徒正用“五彩”技法复原《西厢记》场景,矿物颜料在生漆中焕发出宝石般的光泽。
  “晋作家具是活的史书。”曹运建抚摸着一具清中期榆木翘头案解释:“明末清初,硬木材料日渐枯竭,以我们当地优质软木如核桃木、榆木、楸木等材料代之而起,沿用制作硬木家具的技术,制作的家具线条流畅、厚重质朴,成为独秀一枝的奇葩。”2016年,曹运建创办了晋作家居博物馆,从一万多件藏品中挑选岀487件精品陈列馆中,487件藏品诉说着隐秘的文化基因——明代万历柜的铜活页仍可开合自如,印证着“百年不锈”的锻打技艺,清代轿厢内暗格机关重重,重现着晋商“行走的银库”智慧,为晋作家具制作技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标本,为藏品的管理、维护提供了保障。
  2023年4月,唐人居被确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设晋作家居博物馆、文创臻馆、晋作家具展览馆、手工坊、老磨坊、红砖艺术体验区、明清建筑体验区、家畜家禽区、乡村记忆砖瓦区长廊体验区、百亩竹园体验区,传统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体验工坊里,孩子们用微型刨子制作鲁班锁,斗拱搭建课程预约火爆……
  2023年,晋作古典家具专业镇入选市级专业镇,汇聚晋作家具行业专家学者、设计团队、营销精英等古典家具各类人才,长期挖掘、传承晋作家具文化。依托唐人居古典家居行业优势,带动襄汾全县30家古典家具制作企业共同发展,其中规模企业达13家。
  木纹在光影中流转,曹运建,这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憨厚一笑:“传统文化不能丢,碑拓、木雕、描金、晋作竹器制作这些民间工艺都需要落地生根。我的创新工作室,愿意吸收更多的青年人才,为晋作家具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储备技术力量。”

本报记者王秀娟
  本版策划:赵建军 李全宏
本版责编:张丽媛
本版版式:薛海鸥

(责编:马云梅、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