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系列报道②】文韵绵长润三晋 春风化雨惠万家

——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市民在山西省图书馆阅读学习。

山西省农民画(炕围画)优秀作品巡展。

2023年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广场舞大赛。

2024年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美丽乡村”乡村村晚大比拼。

2024年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八音会大赛。

2024年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锣鼓大赛。

2024年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乡土文化能人技艺大赛。


  在太原古县城非遗工坊里,面塑手艺人续爱花正带着游客体验传统技艺;在大同市美术馆内,一场青年画家联展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在吕梁山区的文化驿站中,流动图书车定期送来最新书籍……这些场景,正是山西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动注脚。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近年来,我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通过制度创新、设施升级、服务下沉、数字赋能,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三晋大地处处绽放文化之花。

打造群众文化服务品牌,提升文化影响力

  2024年,省文旅厅围绕深入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打造20项省级群众文化服务品牌,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这些品牌活动包括广场舞大赛、合唱大赛、文源讲坛等。广场舞大赛和合唱大赛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度,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活动之一。广场舞大赛中,全省各地的舞蹈爱好者不但欢聚一堂交流心得,还以优美的舞姿充分展现山西人民的热情与活力。合唱大赛则吸引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合唱团,大家用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文源讲坛”系列活动依托省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了省内基层全民阅读的广泛覆盖。自2000年创办以来,推出“讲座+热点+阅读”“讲座+定制服务”等创新模式,推出“跟着悟空游山西”专题讲座,提升讲座热度。2024年共举办各类活动420场,惠及约476550人次。其中文源讲坛共举办讲座66场,馆内讲座44场,服务8600人次;馆外基层讲座22场,服务3030人次。文源视界举办展览131场,线上展92场,服务20209人次,馆内展览29场,服务409300人次,省外巡展10场,服务22900人次;文化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98场次,服务时长约15077小时,参与志愿服务4533人次;各类主题阅读推广活动举办125场,服务7978人次。
  一场群众文化惠民演出结束后,常能听到基层观众赞不绝口:“有了这些品牌活动,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欣赏到精彩的演出,还能参与到其中,真是太棒了!”
  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部分设施甚至成为当地文化名片、新地标和热门打卡地。山西省图书馆长风馆去年以来实施了空间改造,增加读者服务面积9000余平方米,阅览座席数新增和改造2034个,比之前增加了43.6%。山西省少儿图书馆依托山西省图书馆文源馆主楼修缮建设,在202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6235.88平方米,设计藏书50万册,阅览座席400个,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少儿读者的阅读和活动需求。晋中、临汾等市级图书馆和大同、运城等市级博物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太原市图书馆、大同市群众艺术馆、晋城市文化馆等场馆实现了从“有”到“优”的华丽转身。除了开放更多设施以外,还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延时、错时开放,更好满足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
  针对偏远地区,我省创新实施“流动文化服务车”工程。在临县文化部门工作的王建军每月会开着流动图书车下乡。他说:“车上有2000多册图书,还有数字资源屏,孩子们都特别喜欢。”目前,全省已配备流动文化车200余辆,年均服务群众500万人次。

培育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激发基层文化活力

  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2024年,山西省文旅厅以县域为单位,培育了4000支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这些队伍立足服务本土、服务基层,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中坚力量。
  在太原市小店区营盘街道韵之声合唱团、大同市平城区彩虹梦艺术团等文艺小分队的带领下,乡村群众文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文艺小分队不仅活跃在乡村的舞台上,还走进企业、学校、军营等地,用歌声和舞姿传递着正能量,激发了当地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热情。
  大同市平城区彩虹梦艺术团成员张媛说:“加入文艺小分队后,大家不仅能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活动,还要深入到农村、学校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既能锻炼技艺也能展示才华。”参加活动以来,张媛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她已经成了文艺小分队中的骨干成员。
  事实上,这样的队伍正在不断地成长和壮大,每一名参与者都发自真心地愿意为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挖掘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土文化能人艺人是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宝贵资源。2024年,省文旅厅依托2000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等平台,开展文化传播、技艺传授、艺术普及培训等工作,有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太原市小店区郭树林、大同市平城区董彦君等乡土文化能人艺人的带领下,一批批传统文化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他们通过举办培训班、展示会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续爱花感慨地说:“能够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我感到非常欣慰。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市县两级文旅部门也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能人艺人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壮大乡土文化能人艺人队伍。他们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技艺比赛等活动,为乡土文化能人艺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国家级非遗太原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银凤一直致力于将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自从参与了文化惠民工程后,王银凤经常受邀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在培训班授课,结交到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于2024年9月23日至24日举办的运城市第七届“我有拿手戏”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大展演精彩纷呈,歌舞、小品、高调、道情、快板、桌子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涵盖了迎国庆、庆丰收、倡清廉等内容。
  “活动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对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传承优秀民间艺术,鼓励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有着积极意义。”运城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

实施免费送戏下乡,惠及广大农村群众

  临汾市襄汾县荷花小镇,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过足了戏瘾:台上,唱念做打,引人入胜;台下,欢声笑语,如痴如醉。这正是2024年我省文化惠民活动的一个缩影。
  2024年,省、市、县三级投入经费1.27亿元,确保实现免费送戏下乡覆盖面更广、演出质量更高、受惠群众更多,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2024年,我省共完成免费送戏16106场,超额60%完成目标任务。自2017年该活动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以来,8年间送戏总数已突破13万场。
  在免费送戏下乡活动中,一批批专业文艺演出团队走进农村、走进基层,为群众带来了精彩的文艺演出。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省晋剧院青年团团长王峰说:“我们将会把更多老百姓喜爱的剧目带到乡村、带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观看上省级剧团的精彩表演。”运城市盐湖区居民王磊说:“免费送戏下乡活动的节目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还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确保免费送戏下乡活动的顺利开展,省文旅厅持续加强对演出团队的管理和培训,通过制定严格的演出标准和要求,确保每一场演出都能达到高质量的水平;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演出内容和形式,充分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数字赋能文化传承,拓展服务空间

  省图书馆持续优化全国首创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图书馆,全省域业务总分馆体系实现了系统互通、资源共享、服务互通,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度,增强了全省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4年,全省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围绕古籍数字化加工、AI图像识别、图书智能盘点等重点开展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省图书馆对本馆和祁县、太谷区图书馆的馆藏49种1056册珍贵古籍进行了扫描及数字化加工,通过技术赋能,让古籍从“故纸堆”转变为可感知、可利用、可创新的文化资产,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晋中平遥推光漆器传承基地每年培训匠人200名,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长治上党梆子数字博物馆上线非遗剧目300部,线上点击量破千万。小文创也有大力量。全省2024年陆续推出“面团团”“佛小伴”“煤球宝宝”以及品质冰箱贴等爆款文创,开设“跟着悟空游山西”线下实景体验和主题文创店,带给全国游客诸多惊喜。2024年国庆假期游客购物花费中,文创花费占到28.65%,比如“佛小伴”文创一经推出就供不应求。
  运城市盐湖区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通过手机App实现文化场馆预约、活动报名等“一站式”服务;朔州市开发“文化资源地图”,整合全市1200个文化空间信息;晋城市洞头村文旅驿站引入AI导游,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文化体验。这些创新使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单”。
  在长治市平顺县,村民通过“文化云”平台预约了一场非遗讲座。县文旅局干部刘杰介绍:“我们整合了全县文化资源,群众在家就能看演出、借书等。”目前全省已建成省、市、县三级公共文化云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3000万人次。
  太原市图书馆推出“AR古籍展”。观展人李华体验后表示:“扫描书页就能看到3D文物,这种方式让传统文化更亲切。”目前全省已建成智慧图书馆18个,并推出线上展览、直播讲座等配套服务。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从书香四溢的图书馆,到热闹非凡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从精彩纷呈的群众文艺演出,到别具一格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从文化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山西正以崭新的面貌和蓬勃的生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普惠共享,为高质量发展厚植文化根基。

本报记者李婷婷
图片由省文旅厅、省文化馆、省图书馆提供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