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纪检监察机关聚焦群众利益,解决民生“痛点”,实现长效长治——
解决“一件事” 办好“一类事”
我省纪检监察机关聚焦群众利益,解决民生“痛点”,实现长效长治——
解决“一件事” 办好“一类事”
纪检监察干部走到田间地头、企业一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收集问题线索,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民生领域重点,以强有力的监督护航民生各项政策实行。
纪检监察干部整治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突出问题,建强规章制度。
最近,在我省各大医院就诊的患者发现,检验单上一些项目带有“晋HR”标志。这是医检结果互认项目,意味着患者在省内其他医院再次就诊时,可以直接参考“晋HR”检查结果,无需重复检查。这个看似微小的改变,背后却是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民生,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体现。
医保、低保、住房、食品安全、农村“三资”……惠民政策的落实,一头连着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另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省纪检监察机关从群众所愿所想、所急所愁入手,坚持办案、整改、治理综合发力,推动“一件事”解决到位、“一类事”抓出成效,把“问题清单”变成“满意清单”。
把群众小事当成大事
让群众可感可及
“村里大街小巷都重新装了路灯,走到哪儿都是亮堂堂的,纪委给咱办了不少好事。”近日,广灵县加斗镇东加斗村村民姚军看着家门口新安装的路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开展期间,广灵县纪委监委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东加斗村原有路灯因建设安装时间比较久,部分线路老化,夜间照明效果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村民希望重新安装路灯的呼声很高。
就此情况,广灵县纪委监委督促加斗镇党委将亮化工程列入年度民生实事清单,并对该项目进展情况跟踪督导,督促村委会规范“一事一议”筹措资金,制订亮化工程的具体方案。
“我们安装路灯近150盏,既点亮了乡村道路,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也温暖了村民的心,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变化。”东加斗村负责人姚培祥说。
纪检监察工作是民心工作、群众工作。我省纪检监察机关将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把群众小事当成大事,从细节上入手,在细心上着力,通过一系列举措,督促职能部门想方设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走进位于长治市平顺县青羊镇中五井村青年驿站,204套房间设施齐全,这里为来平顺求职、就业的青年提供“有周到服务、无经济压力”的一站式服务。
“我们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40周岁以下非平顺籍青年共有1300余人,他们大多数面临着需要租房且住宿费用高的问题,解决青年人才过渡性居住难题迫在眉睫。”平顺县纪委监委负责人说。
发现问题后,平顺县纪委监委对该县闲置厂房、闲置用地、低效用地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强化监督保障,联合县委组织部、人社局,对有住房需求的青年人才进行摸底统计,实行“一间房、一张床”普惠性租赁住房供应办法,成立了长治市首家青年驿站。
青年人才“留得下”,如何进一步实现“住得安”“能成业”?在县纪委监委推动下,青年驿站嵌入式开展“青年之家”、青年夜校、就业创业政策宣讲、技能培训、交友联谊等活动,配备服务专员及时了解站内青年人才需求,为他们提供驿站入住、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受到了广泛好评。
聚焦突出问题
开展专项治理
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是纪检监察机关打通民生堵点痛点的有效手段。
“D级自建房是否全面拆危销号,C级自建房是否全部维修加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房屋有无漏排情况?”近日,沁源县纪委监委就该县自建房安全专项治理情况,深入重点区域开展监督。
2024年以来,沁源县纪委监委将自建房安全专项治理作为政治监督、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推动住建部门印发方案,召开“百日行动”工作部署会,全面分析该县自建房布局现状,督促各乡镇严格落实属地责任,让村民“忧居”变“安居”。
“我们督促职能部门建立完善制度,强化全领域、全链条和常态化监督,确保隐患排查‘零放过’、隐患整改‘零遗留’。”沁源县纪委监委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2月底,通过拉网式、全覆盖排查,515栋存在安全风险的房屋,已全部进行管控并移交乡镇政府责成专人处置,隐患排查整治全部销号。
什么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纪检监察机关就重点推动解决什么问题;哪个环节存在薄弱问题,就重点推动哪个环节的工作。同时注重举一反三,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专项治理,把工作中的短板不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搞清搞透,谋实思路、做实方案、抓实工作。
年初,石楼县纪委监委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灵泉镇孟家塔村、罗村镇泊河村和楼家庄村出现了管道漏水、水源不足问题,给当地群众日常饮水及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事关群众基本生活,石楼县纪委监委在解决三个村问题的同时,将农村供水问题列入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会同水利部门、乡镇共研对策,并向县委提出建议,围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实施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
专项治理中,石楼县纪委监委全程跟进,对提质改造项目建设、质量验收等关键环节开展“嵌入式”监督,对农村水源地开展常态化抽查监督,严把工程质量。
在县纪委监委监督推动下,石楼县32处农村饮水提质改造工程顺利推进,10个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完成垃圾清理,331处供水点安装了净化消毒设备,370处农村供水点水质开展常态化检测。截至目前,该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7.53%,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以案促改促治
形成长效长治
针对查办的案件、发现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督促有关部门,深入查找在工作推进、日常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研究制定对策,形成长效机制。
说起村容村貌最近的变化,晋中市太谷区田丰村不少村民竖起了大拇指。此前,太谷区纪委监委严肃查处田丰村原党支部书记田某弄虚作假套取集体资金等问题。
晋中市纪委监委坚持“惩、治、防”一体推进,做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太谷区纪委监委以查办该案为契机,加强对基层干部纪法教育,强化财务项目管理等相关制度执行,有效遏制住“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审批一支笔”问题。
日前,朔州市平鲁区纪委监委在农村集体资金使用管理专项监督中,发现下面高乡下面高村重复支付修建村文化墙工程款的问题线索。经调查核实,时任下面高村党支部书记的殷某某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堵塞问题漏洞,关键要建强制度。平鲁区纪委监委聚焦农村集体财务管理、集体经济合同、集体债务、工程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集中梳理侵占套取、截留挪用村集体资金、合同签订不规范等问题线索,整治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突出问题。
在查办案件强化震慑、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同时,平鲁区纪委监委推动区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民政局等职能部门制定完善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关于进一步规范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通知等14项制度规定,做到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不断推进、循环往复的过程。我省纪检监察机关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意愿,既解决多年没有解决的个性问题,更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动建章立制。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人民群众在正风肃纪反腐中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记者杨文俊
奔着问题去 办好民生事
群众的“问题清单”,就是为民办实事的“履职清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从解决群众身边医药卫生、教育公平、生态环境等问题,到关注学生“盘中餐”,对典型问题突出整治,再到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严查群众身边“蝇贪蚁腐”,近年来,我省纪检监察机关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推动纠风治乱,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常态长效机制,有力维护了群众利益,赢得党心民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的每一件“心上事”当成“上心事”来办,正是我们党践行“为人民服务”理念的生动诠释。对于群众关切,纪检监察机关既要立足当前、直面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要着眼长远,多做解剖麻雀、举一反三的工作,剖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努力推动更多“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拓展。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查找思想认识上的不足,纠正实际工作中的偏差,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办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切实让群众看到真变化、感到真成效、获得真实惠。
杨文俊
本栏目图片由省纪委监委提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