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同—怀来—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动工,成为我省“四交一直”特高压网架建设的又一关键节点——
【能源革命观察】“空中动脉”再添新 绿能输送再提速
日前,大同—怀来—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动工,成为我省“四交一直”特高压网架建设的又一关键节点——
【能源革命观察】“空中动脉”再添新 绿能输送再提速
阳泉市盂县境内,电力外送通道和光伏发电设施相映成辉。杜衡摄
火热的电力通道建设现场。杜衡摄
3月18日,随着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大同—怀来—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以下简称“大同—怀来—天津南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三晋大地再迎能源革命里程碑。这条双回线路长度770公里的“电力巨龙”将跨越太行山脉,每年可输送27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入京。
随着“四交一直”特高压网架建设提速,山西电网正加速向高效、智能、绿色方向升级。从雁门关换流站的智能运维到电力市场的指尖交易,从太行山间的银线穿梭到江南夜色的璀璨灯火,山西正以能源革命“排头兵”姿态,为全国“双碳”目标贡献“晋电智慧”。
新通道开工
电网布局再升级
“要与各方携手并进,推动工程早日建成投用,打造‘西电东送’绿色能源走廊,为我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日前,大同—怀来—天津南工程开工动员大会在天津、山西、河北三地同步举行。动员会上,我省相关负责人作出上述表态。
打造“西电东送”绿色能源走廊,是我省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支援京津唐电网、保障环首都区域能源安全的重大工程。以此项工程建设为契机,我省将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积极融入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拓展央地合作新空间。
工程计划2027年6月建成投运,届时,华北将新增一条贯通山西、河北能源基地与天津负荷中心的能源“大动脉”,每年可促进新能源电量消纳超146亿千瓦时。
大同—怀来—天津南工程作为电力长城的延伸,让“晋电入津”“绿电进京”成为现实。这条承载着能源报国使命的电力走廊,不仅见证着山西从“煤电基地”向“绿电枢纽”的华丽转身,更以清洁动能为全国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贡献着山西智慧。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张智刚介绍,该工程将架起“西电东送”新通道,助力电力保供和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开发利用新能源,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创新集成应用新技术,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投资拉动新动能,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民生改善。
据介绍,大同—怀来—天津南工程起于山西省大同市,途经河北省燕山山脉和海河流域,止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新建大同、怀来、承德、天津北四座变电站,扩建天津南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1800万千伏安,工程动态投资达230亿元。
“工程建成后,可推动山西、河北地区800万千瓦光伏、风电外送消纳,每年可促进新能源电量消纳超146亿千瓦时,替代燃煤消耗4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81万吨,有力支撑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国家电网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同—怀来—天津南工程建成后,华北区域特高压送电能力将提高至2100万千瓦,有效优化华北负荷中心能源供应格局,提高环首都经济圈电力供应能力。
新技术应用
科技赋能稳运行
特高压变电站是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核心枢纽,承担着能源转换、电压调节和电网互联的关键功能。作为“西电东送”能源大动脉的心脏,它通过百万伏级输变电设备将煤炭、风光等能源转化为清洁电力,借助智能运维系统实现主设备状态实时监测,以99.8%的故障预警准确率保障电网安全。
主体设备国产化,核心技术牢牢紧握。表里山河之上,特高压变电站犹如巨型能量驿站,将三晋大地的能源动脉汇聚成网。有了自主化核心技术的加持,百万伏级输变电设备如同精密的能量处理器,把煤炭、风电、光伏等资源转化为清洁电流,借助银线交织的“电力高速”,穿越太行吕梁,在毫秒间将电能输送至23个省市的万家灯火。
“全站部署的8000余个巡视监测点位,通过摄像头、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吊轨机器人等智能化手段,多模态数据采集网络,将设备状态实时映射到数字孪生平台。”3月26日,1000千伏长治特高压变电站党支部书记李东敏指着智能监控大屏向记者展示,这套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智慧运维系统,正通过自主学习算法对设备运行特征进行深度解析,当发现油色谱异常、红外温升等征兆时,会自动生成三维可视化预警报告。运维人员借助AR眼镜和5G专网,可实现设备三维模型与现场实景的精准叠加,在主控室即可完成复杂设备的虚拟巡检。特别是在极端天气场景,系统通过多光谱融合成像技术,能穿透雨雾清晰捕捉设备接点放电等细微异常,较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升70%以上。
春日里,位于塞北高原的1000千伏特高压北岳变电站正以钢铁身躯承载着“西电东送”的重要使命。这座2016年11月投运的能源枢纽,作为蒙西—晋北—天津南特高压工程的核心节点,不仅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更是华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保障。
2021年,北岳变电站迎来二期扩建工程,扩建4号主变间隔变压器3台,其中4号主变压器B相的主体设备实现了纯国产化,尤其是1000千伏特高压套管完全由国内厂家生产安装,突破了在特高压绝缘套管上依赖进口设备的难题,标志着高压绝缘设备生产工艺逐渐成熟。2024年5月,北岳变电站“西电东送”通道改造工程顺利完工。该工程充分发挥了特高压电网作用,提高特高压通道输电能力,缓解了京津冀负荷中心用电紧张局面。截至2025年3月27日,特高压北岳站已经安全稳定运行3045天。
多主体参与
绿能消纳有支撑
“煤从空中走,电向远方去。”作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山西立足“西电东送”战略支点定位,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正以坚定决心推进能源结构系统性变革。
2024年,全省外送电量1546.86亿千瓦时,山西1/3的电量输送到全国23个省市,是全国5个净输出电量规模超千亿千瓦时的省份之一。通过构建“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朔州右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大同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者基地等标志性项目相继投产,截至2024年底,山西新能源装机达到6189.45万千瓦,同比增长21.72%。
为促进新能源消纳,国网山西电力加快步伐布局新能源汇集站,提升新能源接网能力。加强新能源消纳技术研究。研发强对流天气风电精准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达91.5%。此外,发挥电力市场促进消纳作用,在晋电外送中不断提升新能源电力占比。发挥市场调节和电价引导作用,保障清洁能源优先出清、优先安排发电空间。积极推动储能、抽蓄、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参与市场,助力新能源消纳。
以大同为例,当地新能源资源丰富,风电和光伏规划容量充足,随着大同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基地一期100万千瓦发电项目等重点项目实施,也带来新能源上网消纳难题。国网山西电力加快推进500千伏丁崖站一期工程建设,2022年7月投产后新增了上网容量2000兆伏安,将大同光伏及其他新能源所发电力汇集后送至省内其他地区,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消纳配置。
2024年,山西全年外送电量中,新能源外送电量169.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6%,创历史新高。目前,山西新能源利用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本报记者杜鹃 本报通讯员赵亚男
短评
大工程体现大担当
3月18日,大同—怀来—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其开工建设意义非凡,彰显出能源革命进程中的大担当。
从能源供给和消纳角度看,该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促进新能源电量消纳超146亿千瓦时,推动山西、河北地区800万千瓦光伏、风电外送消纳,每年可替代燃煤消耗4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81万吨,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电力,促进区域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转变,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还将助力山西从“煤电基地”向“绿电枢纽”转变,优化能源供应格局,为能源供给革命添砖加瓦,让绿色能源供应更稳定多元。
从能源技术革新层面看,该工程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全面应用先进标准化设计、施工成果,以科技创新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工程首次大批量应用最新自主研制的特高压低噪声电抗器,首次在特高压交流工程中全面应用户内全封闭组合电器,有力带动电力装备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巩固我国特高压电力装备技术领先优势,从而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驱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该工程作为能源革命的关键实践,不仅对区域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更是我国迈向能源强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典型案例,将激励能源领域进行更多创新与变革,合力推动能源革命征程不断向前。
杜鹃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