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科技密码“慧”农更惠农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忻州
  施肥播种监测病虫害 无人机让农业“插上翅膀”
  作为全年农业生产的“重头戏”,春耕备耕不仅承载着农民们对丰收的期盼,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连日来,山西晚报记者深入农资市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地,实地探访春耕备耕工作开展情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忻州市春耕备耕的生动景象。
  在忻府区农资市场金丰公社内,记者看到一片繁忙景象。货架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种子、化肥和农药,农民们三五成群地挑选着物资,咨询问价的声音此起彼伏。
  金丰公社作为农资市场的一部分,展示了丰富的种子、化肥和农药供应,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农资经销商师惠海介绍,今年农资进货量比去年增加了10%,库存充足,供应渠道稳定,“化肥价格比去年略有下降,主要是因为原材料价格回落。”这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师惠海说,“我们还推出了为农民送货上门服务和相应的技术指导,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也增强了农民的购买体验和生产效率。
  在金丰公社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人员马一夫、李宏伟带队正站在一块试验田旁,手里拿着一台无人机操控器,向现场的农民们讲解它的工作原理。
  “咱们今年重点推广了无人机施肥技术,这可是个‘高科技’!”他一边说,一边启动无人机,伴随着一阵轻微的嗡鸣声,无人机缓缓升空,在田地上方盘旋。
  “无人机施肥最大的特点就是效率高、精度高。”马一夫指着空中飞行的无人机解释道,“传统的人工施肥,一亩地可能需要两三个人忙活大半天,而用无人机十几分钟就能搞定。而且,无人机可以根据预设的路线和参数,精准控制施肥。”他接着补充道:“无人机施肥还特别适合地形复杂的田地,比如山坡地、梯田等,人工施肥费时费力,而无人机可以轻松应对。”
  农业技术员李宏伟提到,无人机不仅用于施肥,还可以进行精准病虫害监测和播种。“通过搭载多光谱摄像头,无人机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识别病虫害发生的早期迹象,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他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向农民展示监测画面:“你看,之前这块地的作物长势有些不均匀,可能是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导致的,我们可以根据数据调整施肥方案。”
  现场农民感慨道:“以前种地全靠经验和体力,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真是省时省力又高效!”马一夫笑着回应:“是啊,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我们还会定期举办培训,教大家如何使用这些新技术,让更多农民受益。”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接受并尝试这种现代化的耕作方式。马一夫表示,未来还将引入更多智能农业设备,比如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灌溉系统等,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技手段,帮助农民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忻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陈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今年春耕备耕的政策支持情况,“今年政府出台了支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政策,全力保障春耕生产的顺利开展。”他拿出一份文件,指着上面的条目逐一解释:“比如,我们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发放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降低农机购买门槛;推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稳定农民种地收益。”
  陈伟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农资市场的稳定供应,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了农资市场监管力度,“我们组织了多次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子、化肥和农药。”他还提到,今年农资市场价格整体稳中有降,农民负担有所降低。
  在技术推广方面,“我们优选主导品种39个、粮油作物主推技术16项,加快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陈伟介绍,他们组织了多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
  为了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忻州市还成立了春耕工作专班。“专班由局领导牵头,各部门协同配合,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陈伟说,“我们还设立了春耕服务热线,农民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咨询,专班会在第一时间协调解决。”

  山西晚报记者 郭小强 通讯员 赵浩宇 齐夏雪

  大同 科技联农拓宽致富路 农民成“土专家”“田秀才”
  近日,在位于大同市云冈区仝家湾村的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里,一台全自动数控种子编织机引起人们驻足关注。只见一粒粒种子依次排列在全自动数控种子编织机上,通过机器精准调节种子间距,将蔬菜种子定量、定位编入可降解的种子带中后,工作人员轻轻按下按钮,机器开始运作,20分钟后包裹着农作物种子的线盘完成,直接将线盘埋入耕层土壤中即可。
  “大面积农田播种能用这个机器吗?”“编织条是啥材料,对土壤有污染吗?”农户们争相提问。合作社负责人牛志存介绍说:“这台机器使用非常方便,每小时能编织2000米,主要适用于播种叶菜,成活率达95%,既节省了劳动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据了解,在惠农政策扶持下,云冈区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开展“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周边农牧民共同增收致富。目前,这个合作社成为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帮助农户有效致富的有力帮手。
  深度推进校企合作,有效提升服务“成色”。近年来,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先后与大同市种子管理站、中国农业大学、大同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在技术帮扶、技术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专业培训方面交流广泛、成果丰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赵梁军教授在基地主持研发的电生功能水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应用研究在食品领域、果蔬保鲜及病害防治领域均取得了重要成果。此外,还首创性地将电生功能水应用于降解果蔬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防治果蔬大棚的黄瓜霜霉病、葡萄炭疽病以及大田中的小麦条锈病等,使我国的农药“绿色革命”处于领先水平。
  发挥金农技术优势,培育实战型高素质职业农民。该合作社立足辖区各地产业,整合培训资源,不断创新培育机制,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育特色模式,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取得喜人成绩。自2014年开始承担农民培育任务以来,已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次。全区近百名农民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证书”,数千农民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180名农民成为“农民科技专家”,30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常年受聘到外地传授蔬菜技术,辐射带动全区60%农村、一万多户农民,一大批实用人才扎根农村。源源不断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带动和促进了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越来越多的“土专家”“田秀才”,正在孕育着农村的希望,引领着农业的发展。
  此外,这个合作社还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采用“3+4”模式展开培训,即:课堂传授种植技术、手把手实践指导、全产业链跟踪服务。“一主多元”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四大课堂模式:空中课堂,与云上智农APP合作构建在线课堂;固定课堂,培训基地固定课堂学习时间,保障基础理论知识;流动课堂,培训期间外出到其他园区参观学习;田间课堂,为了实现技术落地,学员走田间实地学习操作技术,收效显著。
  立足田间,为农民提供全产业链服务。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借助多方力量,从技术、信息、生产资料、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园区管理以及蔬菜保鲜加工、农超对接等方面,有针对性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架起了农民与科技、农民与市场的桥梁,通过周到便利的现代农业体系,形式多样、优势突出,把农户蔬菜生产引入科学种菜之路,实现了蔬菜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引导、组织、服务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现有社员500多户,带动周边乡村农民2000多户,包括周边乡村服务的农民达千户以上,还辐射到平城区、阳高县、新荣区以及朔州怀仁、应县等县区。目前,仝家湾村拥有日光温室600多个,主要以种植叶菜为主,冬季蔬菜销售量占全市蔬菜销售总量的70%。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马静波 李常慧 宋佳烨

  延伸
  无人农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底,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初步形成,探索一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智慧农(牧、渔)场技术模式,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0%以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人农场智能化技术创新面临哪些挑战?规模推广存在哪些障碍?未来的发力点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无人农场,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进行远程控制,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无人化作业。”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岗位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华瑞告诉记者,建设无人农场的重点在于解放人力,特别是在大规模种植中,通过机器替代人完成耕种、管理、采运等环节。
  从2017年开始,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便开始探索无人农场相关技术研发。目前无人蔬菜农场的发展正逐步从理论验证走向实际应用。吴华瑞介绍,他们的团队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山西太谷,团队利用无人系统成功实现了胡萝卜的种植和采收,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传统的人工采收方式下,一块200亩的胡萝卜地需要雇用二三十人,一天仅能采收两三亩地。而采用无人系统后,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一台机器一天可采收20亩地左右,工作效率是人工的近十倍。
  “无人农场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采收速度,还提升了胡萝卜的产量和质量。”吴华瑞说,由于无人系统可以实现精准作业,减少了对作物的损伤,因此胡萝卜的商品性更好,售价也更高。“据初步估算,采用无人系统后,每亩地的经济效益可提高约20%至30%。”吴华瑞说。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人农场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然而,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前,无人农场的核心技术集中在“耕、种、管、收”四大环节,各个环节均存在技术瓶颈。吴华瑞举例说,蔬菜无人农场的移栽和采收环节的机械化率不足10%。“国内研发的全自动移栽机漏苗率达10%-20%,还需人工补苗。”他说,与国外先进设备相比,国产农机具的自动化成熟度仍有差距。
  此外,由于蔬菜种类繁多、生长环境各异,实现蔬菜的全自动化采收也存在较大难度。“比如,现有国产采收机仅能处理单一品类,采收白萝卜与胡萝卜需不同机型。”吴华瑞说,“这不是简单的机械可靠性问题,而是涉及品种宜机化选育、育苗标准化等系统性问题。”
  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作物种类等存在差异,对智能农机的适应性要求较高。此外,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成本、规模化和经济性等问题。
  首先,在无人农机的投入方面,虽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但前期的设备投入会增加总体成本。像智能拖拉机、无人植保机、智能灌溉设备等,其价格明显高于传统农机。
  其次,无人农机的运营成本也不容忽视。虽然无人农机可显著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但其日常维护、保养和升级需要更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并支付一定的费用。
  此外,无人农机的作业效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土壤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营成本和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
  “推进无人农场规模化,还需要加大研发创新,加快补齐短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平建议,相关部门应从智能农机装备的创新发展体系构建出发,推出相关战略举措与行动计划。
  “在智能农机推广过程中,我们还碰到一个问题,对于很多智能农机,技术人员会用、研究生会用,但是农民不会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建议,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无人农场技术的认识和接受度。“未来,我们要让农民像玩手机、刷视频一样,用最简单的方法操作和使用智能农机。”罗锡文对此充满信心。

据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责编:马云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