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培,点亮活态传承之光
非遗研培,点亮活态传承之光
2024年山西大学非遗研培班课程中,学员们认真听讲。
蛇年春节,石庆英夫妇在工作室门上张贴自己拓印的春联。
尹艾风姐妹在直播中讲解非遗刺绣作品。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人文交流活动中,叶菊英正在给法国大学生讲解草编技巧。本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岁月长河中,非遗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是文化传承的璀璨明珠。然而,传承之路十分艰辛,传承人常面临知识短板、发展迷茫等困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借助高校专业力量,为他们开辟出一条系统学习的途径,经过十年的发展,成果斐然。文旅部网站资料显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将长期施行,预计覆盖人数10万人次。通过这个计划,非遗进一步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新,从过去的孤立坚守,逐步走向传承人群体间的协同发展,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非遗让我上了一次大学”
依山而建的层层窑洞披红挂彩,游人结伴穿行在街头巷尾——这里是被誉为“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榆次后沟”。元宵节虽已过完,但红火的春节景象仍旧在持续。半年前,“老四夫妇年画工作室”正式入驻这个千年古村落。
老四本名石庆英,退休前是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十多年前,她和爱人王林到开封朱仙镇,看到老艺人刻的木版年画,便从此爱上这门艺术,先后拜访全国30多位年画传承人,并拜苏州桃花坞国家级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叶保芬为师潜心学习。2024年,“老四夫妇”被评为榆次区木版年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月15日正月十八,春寒料峭,夫妇二人的工作室早早就开了门,热腾了起来。年前加班加点设计赶制的墨印木版年画“事事如意福”和八色套印木版年画“喜神·和合二仙”都销售一空,前一天又有游客预订了这两个系列的摆台和框画。另外,年画灯笼和年画帆布包剩得也不多了,石庆英和丈夫王林商量着要再制作一批。
裁纸、上纸、墨印、套印……夫妇二人双手灵活地翻飞着,一张张线条精美、色泽鲜润的年画出现在眼前。石庆英擦干额头上冒出的汗说:“我们两口子属于半路出家,没有美术基础。师父教了手艺,我们想发扬光大,感觉有点底气不足,还得系统地学一学。”
2024年底,石庆英遇到了一个“系统地学一学”的机会。由文旅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的202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中,“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与雕版技艺的创新设计”研培班落地山西大学。这是山西大学从2018年开始参与“研培计划”以来,举办的第12期研培班。
“从提交材料作品,到通过选拔去学习,我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培训机会。”石庆英回想说,“但我想错了,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培训。”走进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学校园,享受几十位教授博导的授课服务,和大学生们在同一栋楼上课……这让退休后的石庆英和王林想都不敢想——这把年纪又上了一次大学!
通过一个月紧张而充实的理论学习、技艺实操、外出观摩等培训,石庆英和王林深感受益匪浅。这次研修,他们不仅学习了年画相关理论和技艺知识,还学到了非遗法等内容。在外出考察课程中,他们走进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河北武强木版年画、山西临汾平阳木版年画、绛州木版年画的所在地,每走到一个地方都会邀请当地的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指导。在研修期间的作业中,他们进行了原创设计,与专业老师和学员们进行交流互动,为今后榆次木版年画的创作设计打开了思路。
30天“沉浸式”学习结束后,石庆英领到了自己的研培班结业证书。证书按照山西大学硕士毕业证的形制设计,盖着山西大学公章。一行证书编号静静地躺在证书左下角,这是经过文旅部核定下发的编号,根据省份、年份编写,所有参加过“研培计划”的学员,一人一号,独一无二。
“蛇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后沟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对木版年画有赞叹有互动有交流,让我找准了方向,一定要把非遗发扬光大。”石庆英说着,笑了起来,笑声里是满满的自信和十足的底气。
活态传承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姐妹们,看一下这个布老虎,是红老虎好看还是黄老虎好看?”蛇年春节期间,在快手“雪梅绣坊”的直播间里,娄烦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雪梅刺绣非遗工坊”带头人尹艾风、尹艾仙两姐妹正在直播。
不同于其他直播间喧闹的氛围,“雪梅绣坊”直播间轻松惬意。姐妹俩身穿大花棉袄,手里不紧不慢地做着刺绣活,一口娄烦方言让粉丝们有了“接地气”的感觉。
尹艾风姐妹是2023届非遗研培班的学员,在“新媒体直播”课程上,姐妹俩不仅掌握了直播技巧,还理解了一个新词“活态传承”,从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姐妹二人的精心设计下,花样繁多的刺绣产品出现了。小到一顶精致的虎头帽,大到一整套婚庆用品,“雪梅绣坊”的系列产品越来越丰富,推出了婴儿系列、婚礼系列、伴手礼系列等多个系列产品,“活态传承”打开了非遗刺绣走向市场的思路和销路。
长治雕版印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伟伟是2024届研培班学员,“活态传承”这个概念在他的理解中被拓展得更加有新意。在他的“无为茶社”工作室里,每一份茶叶包装上都拓印着自己创作的雕版印刷作品。“把非遗作品渗透进生活、渗透进经营中,也是一种活态传承。”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的史宏蕾教授是研培班的主持人之一,她说:“文化自信需要被引导,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必须意识到自己的珍贵。”在她看来,“活态传承”激发了传承人的智慧和信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有明确的非遗保护理念。第一,是“活态传承”理念。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才是真正的保护措施。第二,是“走进生活”理念。非遗要在日常生活中振兴,在社区居民的需求中振兴。第三,是“以人为本”理念。“非遗保护要顺应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充分发挥非遗在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史宏蕾解释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活态传承,也强调传承人之间的交流。”
来自云南曲靖沾益的何中峡,自幼跟随祖辈、父辈学习传统木刻雕版年画印刷技艺,2024年山西大学非遗研培班毕业后,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传承的道路上,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接轨碰撞,使我更有信心走向未来、走向国际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回到大西南,我将把我所见所闻、所学所想,分享到我的家乡,分享给每一位参与者,这也将激励我不断提高技艺、打开思路,让传承之路闪闪发光。”
2024年这一期研培班26名学员中,有来自山西本地的传承人,也有来自河北、河南、安徽、云南、重庆等地的传承人。“让不同地域的传承人能够增强交流,这种交流就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还能够提供很多商业机会,让他们之间互通有无,达到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的目的。”史宏蕾说,“非遗如同水流,活水才有生命力。它不断交流交融,才能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让非遗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心里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悉心的保护和培养,非遗产品也跟上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速度,非遗就越来越有生命力。如今,民众对非遗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增长,非遗正潜移默化地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百姓心中。
“雪梅绣坊”的视频账号,在全网已拥有十几万粉丝,直播室也常有几百人同时在线。依托线上线下多处开花的销售模式,“雪梅刺绣非遗工坊”的规模快速增长。近年来,工坊里经尹艾风姐妹传授技艺的固定绣娘有50余人,绣娘们在家就能干活,平均月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为当地妇女就业增收提供了更多渠道。
在闻喜县阳隅镇下丁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菊英的草编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经过设计思路、商品体系的调整,在保持传统产品优势的前提下,叶菊英设计出了吉祥兔、拼接时尚女包等系列产品,不仅在当地畅销,更大量供给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销往海内外。叶菊英除了在合作社传授技艺,还多次进学校、进社区,讲解草编技艺,让非遗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对石庆英夫妇来说,除了春节期间火爆的年画销售,还有一件高兴事儿,让两口子喜上眉梢。年前,夫妇二人正式收下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就是自己的女儿。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这让石庆英夫妇浑身充满了干劲,对榆次木版年画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传承人坚定了文化自信、转变了思路、拥有了平台。“非遗具有生活实用性的性质,在强调非遗人文精神弘扬与传播的同时,也应该思索如何让传承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使文化的传承能得到物质的反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教授、非遗“研培计划”山西大学项目主持人伊宝教授感慨道,“传承人不易,完全是凭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坚持多年。我们不仅有责任为他们的发展寻一条出路,还要让学员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高度重视。”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非遗就在自己身边。“要充分挖掘非遗的文化元素以及潜在的经济价值,用现代审美思维进行创造性转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既能丰富非遗内涵元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又能使非遗走向市场,更好地被大众认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长李荣钢说,“传承人的培养更加重要,在不同的时代,非遗传承有不同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需要与时俱进。”
从古朴的后沟古村,到热闹的直播间;从传统手工艺作坊,到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学校园,非遗传承不再是孤立的坚守,而是一场自信昂扬、薪火相传的文化接力。太原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卞春有延续了爷爷在民国二十一年创立的“信义原”老字号,谈到未来,他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会思考如何把年画和雕版技艺与木雕有效融合;如何将传统年画融入现代建筑,进入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杨柳青年画的手绘工艺与浮雕木制作品有效融合——这将是我重点创新研发的方向,我相信目标一定能实现!”
相关链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是《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从2015年开始实施。后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提出工作要求。10年间,文旅部等三部门多次出台阶段性实施方案,以确保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以2024年为例,全国有130所大学通过向文旅部申报课题,并且提供师资配套内容,获得批准参与“研培计划”。这些参与计划的高校,分布在各省市,基本上都是各地排名靠前的大学。保证全国各地的传承人,都能够获得优质公平的学习机会。除了山西大学,省内还有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等4所高校,申报了各校优势课题。
本报记者杨凌雁 康少琼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