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焦化产业协同转型正当时
山西:焦化产业协同转型正当时
山西与河北,地理位置接壤,两地产业链息息相关。作为全国最大的钢铁产地,河北的钢铁制造与山西的焦炭产业存在紧密的供需关系。这种产业链结构不仅为两省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也让彼此间产生了较高程度的依赖。
近日,由绿行太行、山西派可思绿色文化中心和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共同编写的报告《晋煤冀钢,标本共治:对“双碳”目标指引下河北钢铁与山西焦炭协同降碳必要性的初步调研》(以下简称《报告》)在省城太原发布。《报告》指出,在最严格的钢铁行业转型政策背景下,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要求,到2030年,河北钢铁行业要实现20%的绿色低碳炼钢(即电炉炼钢),将因此削减2263.87万吨的焦炭需求,这将给上游山西焦化行业造成影响与冲击。而从政策落实的推演看,如果河北如期实现目标,晋冀两省都将受到影响,亟待作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应对。
焦化属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两高”行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之一。2022年,山西焦炭产量为9799.7万吨,2023年为9571.6万吨。以沁县为例,炼焦行业已占到其工业总产值的78%。
绿行太行机构负责人李飞指出,从2020年国家实施钢铁产量平控政策以来,河北焦炭需求已经减少了1000多万吨,而山西焦炭的产量也随之减少了900多万吨,出现了高度的一致性。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河北的钢铁企业会到山西去入股甚至收购焦化企业,山西的焦化企业也会在河北布局入股钢铁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系?稳定供应链,这是在与企业沟通中得到的答案。”李飞表示。
《报告》显示,近年来河北钢铁行业典型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低碳转型的出路,并在技术路线、产品市场可持续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在调研过程中,尚未看到山西焦化企业对此作出积极回应。
山西派可思项目负责人赵沛告诉记者:“按照历史趋势,随着转型进展,河北超七成的焦炭需求外购缺口供应来自山西。这意味着,到2030年,在最严格的情景预测模式下,山西焦化行业将失去约1775万至2264万吨的焦炭市场,这两个数字相当于山西焦炭产量前两位的市——吕梁和长治全年的焦炭产量。山西必须为此提前做好准备。”
压力始终存在。山西焦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杨霞坦言:“近几年已经感受到了上下游带来的压力,企业一直围绕‘保生存’而努力着。在钢铁行业转型关键期之前,希望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层面能给焦化行业指出明确转型路径,做好技术储备。”
如何破解转型难题?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寇静娜认为,在“双碳”目标下,无论是河北钢铁还是山西煤炭,都面临着转型的压力,但仅靠两个省份自身的力量去驱动转型力量是不足的,需要外部的压力和外部的改革力度远远大于自身的力量才可以推动转型。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院长何泓认为,山西焦化行业转型面临着转型成本如何消化的问题以及绿色产品谁来买单的问题。“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在政策上有一定的持续性和长期的引导性,才能给予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大环境。”
李飞也指出,低碳转型面临着诸多调整和改变。“以钢铁行业为例,仅一个地区看似微小的几个百分比的调整,背后是千万吨级的钢铁产能结构调整,是千万吨级的温室气体减排。同时,这个调整的影响不仅发生在当地,也外溢到关联区域,如千万吨级的焦炭需求减少、千万元级的税收影响,从而关系到这些数字背后不同地区的各类人群。”
有压力才有动力,是机遇更是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报告》建议,山西需要摸清本省焦化行业产能家底,夯实转型基础,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快过剩产能出清,严禁新增焦化行业产能,加强对产业链下游省份需求变化的关注和调研,在推动焦化行业低碳转型的政策制定上,尽快明确路径和时限。此外,山西和河北两省均需加强跨区域政策制定与信息共享,同步推进低碳发展,布局社会和资金支持体系,鼓励加大各自转型所需的再就业培训。
本报记者王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