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出圈!山西社火京城大放异彩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视频来源:中国工艺美术馆  记者:杨洲芬  制作:李浩瑜


  山西晚报讯(记者 杨洲芬)2月11日、12日,正值农历正月十四和正月十五,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携手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共同举办了“民俗展演闹红火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来自山西的左权小花戏和西峪口混秧歌两支社火队伍,在京城舞台上大放异彩,3场社火演出成功“出圈”,震撼全国观众。
  此次活动星光熠熠,集结了来自全国的10个社火表演团队。除山西的两支队伍外,还有北京白纸坊太狮、福建客家连城姑田游大龙、陕西富平老鼓等。活动吸引了全国30余家媒体聚焦,线上线下数十万人围观,热闹非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左权小花戏以唱塑造人物,以舞传递情感,巧妙融合跑驴、旱船等社火元素,现场民乐队伴奏将左权民间音乐的多个民歌和曲牌联合在一起。演出现场,来自左权县龙则村的50名小花戏演员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手持彩扇,在民乐队现场演奏的左权民间音乐中欢快起舞。他们时而围成一圈,时而排成队列,手中的彩扇如同彩蝶飞舞,如同飞龙在天,让全国观众感受到山西独特的闹元宵氛围。
  西峪口混秧歌表演内容源于梁山人物故事,又称“西峪口梁山混秧歌”,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开栅镇一带。此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历史背景孕育出这一独特的街头文艺形式。从明末清初的雏形期,经过文化和历史的沉淀,如今已形成固定的32个阵式,阵图有的相生相克、环环相扣,尽显古人智慧。文水县西峪口村48名混秧歌演员分饰伞头、耍弓子、打腰鼓、磕棒子、击镟子、抖大杉、敲马锣等角色,代表不同的梁山人物,他们时而排成“长蛇阵”蜿蜒前行,时而围成“圆圈阵”紧密团结,时而交叉穿梭,变中有转,转中有变。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展现着文水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演出收获线上线下观众一致好评。线上,观众纷纷留言点赞:“为山西家乡的非遗在北京展演点赞。”“原汁原味的表演,带来满满节日快乐。”线下,观众热情高涨,即使面对严寒大风,仍兴致勃勃观看馆里馆外的非遗表演。西峪口村混秧歌表演负责人刘春杰激动地表示:“这是我们的红火第一次进北京,没想到这么受欢迎。”中央文史馆馆员、非遗研究专家田青长期支持山西非遗传播,捧红羊倌歌王石占明、推广左权县盲人宣传队等,2019年,他在龙则村共度元宵,被聘为“荣誉村民”,此次也在朋友圈感慨:“看到几千观众冒着严寒和大风观看非遗,这才是过大年!”
  此次活动结束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受邀请,成为“龙则村荣誉村民”和“西峪口村荣誉村民”。
  山西省文旅厅(山西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弓宇杰表示,此次山西省文旅厅派出的两支社火团队走进北京演出,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山西非遗独特风采与文化魅力,让更多人领略到三晋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

(责编: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