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社火庆佳节 三晋大地涌春潮

——我省各地元宵活动掠影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①2月12日,长子县“金蛇启新岁、欢乐闹元宵”民间文艺展演在该县丹朱街锦绣长子门楼前精彩开演。本报记者冯毅松摄

②2月12日,襄垣县“蛇舞新春·社火大巡演”元宵节街头文艺展演活动欢动全场。本报记者冯毅松摄

③2月12日,闻喜社区服务中心参加了该县元宵节展演活动,该中心工作人员为当地群众表演扇面舞《扇韵绘家园》、秧歌《舞动新时代》等精彩节目。杨秀文 刘佳 任怡瑾摄

为庆祝元宵节,太原钟楼街推出了“元夕灯韵、醒狮绘春”非遗醒狮体验活动,带领16组家庭认识非遗,体验非遗。本报实习记者韩潇摄

2月11日上午,“丽华锦绣庆元宵、百福迎春展华章”文艺活动走进太原美术馆,演员们各展才艺,共庆佳节。本报实习记者韩潇摄

2月10日,娄烦县“蛇舞华灯迎盛世、欢天喜地贺新春”元宵节锣鼓展演活动在该县市民广场举行。本报实习记者姚雅馨 通讯员齐鹏宇摄

2月11日上午,由太原市文物局主办,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杏花岭区坝陵桥街道坝陵北街社区承办的“拱极门上春意浓、张灯结彩庆元宵”文化活动在拱极门城墙遗址精彩上演,扭秧歌、舞龙、腰鼓舞等民俗文化表演,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欢呼。 本报实习记者姚雅馨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2月10日,大同市民俗社火巡游表演盛大启幕,由大同市平城区各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民间文艺团体等组成的23支演出团队约1500名社火表演队伍,从古城清远门出发,经四牌楼到和阳门。热情洋溢的各种民间社火表演点燃了元宵节的气氛,为市民游客呈现出一场民俗文化盛宴。本报记者翁剑摄

图为村民正在表演“跑马排”。本报记者郭强摄

昔阳县皋落镇传统非遗社火项目“斗活龙”表演现场。 范婷婷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晋城
龙腾狮跃有绝活 全民健身掀热潮

  本报晋城2月13日讯(记者崔振海 通讯员袁泉)2月11日,2025年晋城市全民健身大拜年“龙腾狮跃闹元宵”舞龙舞狮展演活动在阳电体育广场举行,该市各县(市、区)的12支舞龙舞狮队伍带来了精彩表演。
  展演活动中,晋城各县(市、区)都拿出拿手绝活,以独特的方式向现场观众送上新春祝福,与观众互动,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泽州传统民俗的魅力。全民健身大拜年活动除了“龙腾狮跃闹元宵”舞龙舞狮展演之外,还有“迎新春庆蛇年”贺岁篮球赛、“奔跑吧·少年”晋城市青少年滑雪比赛、晋城市第五届游泳爱好者公开赛、围棋新春团拜会交流赛、新春冰雪嘉年华等系列活动,为全民健身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朔州平鲁区
干部群众齐上阵 民俗盛宴喜迎春

  本报朔州2月13日讯(记者 刘成根)2月12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朔州市平鲁区的大街小巷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下午3点,“鼓乐欢腾闹元宵”街头文艺表演活动拉开帷幕,当地干部群众纷纷走上街头,用丰富多样的表演庆祝元宵佳节。
  活动现场,彩车、花车依次排列,造型各异、精美绝伦。100名演员身着华丽的服饰,在彩车上翩翩起舞,舞姿优美。
  此次“鼓乐欢腾闹元宵”街头文艺表演活动,是平鲁区2025年春节、元宵节群众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旨在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全区人民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喜庆、文明、安全的节日。

石楼
移民新区欢乐多 节目献给帮扶人

  本报吕梁2月13日(记者 李全明)2月10日,石楼县石楼小镇社区广场锣鼓震天,一支由50余名中老年移民群众身着彩衣、手持红绸,组成金蛇送福秧歌队,踏着欢快的鼓点穿梭于社区主干道,为过去一年帮扶社区的驻地单位送上元宵祝福。这场由居民自发筹备月余的民俗盛宴,既是移民群众扎根新家园的文化宣言,更是一曲献给“第二故乡”的深情赞歌。
  作为石楼县规模最大的移民安置社区,石楼小镇汇聚了来自9个乡镇的2000余名搬迁群众。在演出现场,62岁的领队温毛新正指导队员调整舞步。这位曾是山村民俗表演能手的老人,听说社区组建秧歌队便牵头加入:“咱们这些打腰鼓的手艺不能丢,更要让新邻居们热热闹闹过个团圆年。”
  从“搬得出”到“过得好”,群众的笑脸就是最好的政绩单。这场持续两天的喜庆活动,不仅传递着真挚祝福,更编织着搬迁社区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情感网络。

永济
特色社火真精彩 金蛇报春万事兴

  本报运城2月13日讯(记者 杨永生)“我是第一次在永济看社火闹元宵活动,这些传统节目太精彩了,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民俗文化。”2月10日,在永济市鹳雀楼2025第七届古中国社火节现场,来自陕西的游客李女士说。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永济市举办的正月十五社火闹元宵活动覆盖了多个地点,景区、城区和村镇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息。
  据了解,2月10日至12日,“社火祈福鹳雀楼·金蛇报春万事兴”活动在鹳雀楼景区精彩上演。黄河锣鼓、高桩舞狮、将士迎宾、祥狮纳福、高跷秧歌、晋南花鼓、迎春唢呐、背冰亮膘等特色节目,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娘子关下“跑马排” 精彩表演抢眼球

  2025年2月13日是农历正月十六,“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中最具观赏性的“跑马排”活动在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举行,向世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跑马排”起源于唐朝,是当时驻扎娘子关的唐军信使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后来逐步演变成一种民俗娱乐活动。2021年,“跑马排”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昔阳“斗活龙” 非遗有传承传承

  正月十五入夜,昔阳县红旗一条街灯火璀璨,人潮涌动。
  忽然,急促而有力的鼓点如惊雷炸响。紧接着,火焰腾空而起,瞬间照亮了四周。四条蜿蜒曲折的长龙在夜空中翻滚、盘旋,时而昂首搅动星河,时而摆尾扫落寒霜,时而飞速穿过人群,璀璨龙身与街头灯火交相辉映,化作一片光的海洋。
  这是来自昔阳县皋落镇的社火非遗表演“斗活龙”,因借助焰火助势,长龙仿若腾云驾雾、神奇虚幻,又有“斗火龙”之称。色彩斑斓的长龙口吐焰火、辗转腾挪,如蛟龙出海,气势磅礴,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象征着昔阳人民龙争虎斗、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随着长龙舞动,人群的欢呼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无数手机屏幕在夜空中闪烁,记录下这耀眼时刻……
  “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喜欢‘斗活龙’,特别是年轻人。”人群中,“斗活龙”制作技艺传承人赵会来目光紧紧跟随着四条舞动的长龙,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欣慰。
  “每年正月初七,我们开始制作‘斗活龙’表演中的龙灯。从设计、塑形到扎骨架、糊纸、绘图、上色,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赵会来告诉记者,“要想让龙‘活’起来,在制作龙灯时就得把几十年的‘功夫’融进其每寸筋骨里。这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斗活龙’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聊天中,赵会来的眼神变得愈发深邃,“老辈传手艺,年轻人传精神。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和我们一起坚守、创新。”
  赵会来和他的同伴坚信,只要根脉不断,非遗就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生生不息的活态传承。

本报记者李影 通讯员范婷婷 张静宇

(责编:刘_洋、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