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聚力“特”色 向“优”而行
——我省持续推动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聚力“特”色 向“优”而行
——我省持续推动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
朔州市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牧业,图为苜蓿收割现场。(资料图片)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我省特优农业不断提档升级。2024年,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支持12个省级特优产业强县、62个农业专业镇发展;新增6个国家级、133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全省全年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2620亿元,同比增长10%。
集聚一二三产
区域化规模化效应日趋显现
“2024年我省新增雁门肉羊优势产业集群,我们公司也是建设主体之一,公司利用中央财政的2000万元资金引进规模羊场数智化管理平台、新建1.3万平方米的肉羊规模养殖基地、新建肉羊屠宰车间2000平方米,配套建设肉羊屠宰线1条、排酸库和速冻库500平方米。我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了。”2月11日,朔州市怀仁市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建军和记者聊起了公司的全产业链发展。
每年,随着金沙滩公司肉羊饲养量的提升,玉米秸秆的回收利用率提高,周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也随之提高,公司将羊粪加工成有机肥销售给粮食和果蔬种植户,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果蔬口感,而且有效改善土壤板结、降低了化肥使用量。通过精细加工,一只羊可分割加工为6个系列168个品种,同时研发出30多种羊肉熟食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改变了过去单一销售白条羊的模式。
金沙滩公司肉羊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我省“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4年,我省不断推动“特”“优”农业产业集聚,强化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销售的有机衔接和交叉融合,不断优化区域特优产业布局。全省新增6家国家级、13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雁门肉羊优势产业集群,新绛县、曲沃县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5个农业产业强镇,特优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效应日趋显现。
2024年我省下达1.5亿元发展资金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订单争取、自建项目进行补贴,落实新注册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企业设备购置补贴政策,不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全省全年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2620亿元,同比增长10%。
太原市实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聚焦“食醋产业产能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100亿元,农食融合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主食加工业产值达到70亿元”目标,重点加快壮大食醋、农食融合、主食加工三大优势产业。支持培育高粱、谷子、葡萄、马铃薯、蔬菜、奶业等6类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朔州市建设玉米、杂粮、蔬果、牧草、奶源、肉羊六大优质生产基地,实施应县十大晋药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怀仁市和右玉县山西雁门关羊肉产业集群等一批重大项目;运城市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行动,实施预制菜产业培优整县推进、晋南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忻州市扎实推进产业融合提效工程,定襄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阳泉富硒产业聚能成势,设立100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用于扩规模、提质效、创品牌、优链条,发展“链主”企业11家,58个企业的150个产品通过富硒认证……
贯通产加销
特优农产品品牌越擦越亮
一方水土,风味人间。在春节的餐桌上,在离家游子的后备箱里,都是满满当当的“父母严选”牌特优农产品。
地理风貌与风土人情往往缔造出独特的技艺与口味,让曾经生活其中的人们永世不忘,长治人对于沁州黄小米的热爱大抵如此。宋卫红是出生在四川的长治人,她的父亲是一名南下干部,年轻时在四川成家扎根,常年念念不忘的就是家乡的小米粥。在2024年“有机旱作·晋品”成都推介会上,宋卫红说:“父亲常说家乡的沁州黄小米颗粒饱满、犹如金珠、营养丰富。直到长大回到家乡亲口品尝,我才知道父亲所言不虚。”
2024年,我省持续做强做大沁州黄小米、隰县玉露香梨等区域公用品牌,新增27个“有机旱作·晋品”,支持沁县、隰县等12个县打造特优农业品牌强县,62个农业专业镇加快发展,培优晋粮、做强晋肉、叫响晋菜、提升晋果、振兴晋药、擦亮晋酿,使“晋字号”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瞄准前沿消费市场,我省在上海、北京、成都、广州等地举办多场推介会,持续扩大特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利用天猫、京东、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晋字号”农产品旗舰店,开展促销、直播带货活动,带动“线上”“线下”销售额超亿元。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省11市通过持续搭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临汾优选”区域公用品牌荣获2024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全国百强榜第43名、全省第一,授权企业全年销售额53.49亿元,带动销售额141.76亿元;大同市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完成230.71亿元,同比增长9.83%,“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荣登“区域品牌传播力影响力百强榜”;阳泉富硒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吕梁市打造以“吕梁山土特产”市域公用品牌为核心的品牌矩阵,通过订单生产、保底分红、服务带动等方式,逐步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
融合农文旅
充分释放休闲农业流量密码
赏景迎春、戏雪撒欢,免费体验枫糖裹雪,自制棉花糖、爆米花……2月12日元宵节,走进趣味十足的太原市晋源区稻田公园,眼前是一派清新灵秀的别样风光,火壶秀、花神巡游、童话舞台剧纷纷登场,“稻田有好‘市’”集中展销各种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热闹又热烈,年味儿爆棚。
作为太原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稻田公园不断挖掘自然生态、农耕文化以及晋源民俗的独特价值,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策划并举办各种独具特色的活动,成为太原市民最近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我省不断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常态化举办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推介活动,充分释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流量密码。2024年推出19条线路90个精品景点,全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112.88亿元,同比增长4.1%。
太原市刘家堡村、稻田公园等多个乡村旅游景点火爆出圈,“品果香、享丰收、悦金秋”秋季采摘休闲游、“享雪韵并州品民俗非遗”浪漫冬日游2条线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重点推介线路。2024年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806万人次,营业收入6亿元。
吕梁市依托境内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中打造了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一批有文化、有山水、有特色、有乡愁的乡村逐渐火了起来。中阳县阳坡塔村、方山县张家塔村等村庄成为网红打卡地。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以临县碛口古镇为核心,以沿黄15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支点打造的百里黄河精品旅游带,成为农文旅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名片。
“今年我们全家人在高平市釜山村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吃得好、玩得好。有父母爱看的剧目《白蛇外传》,有孩子喜欢的智慧大棚草莓采摘。还有非遗表演,水上花灯展,大型山湖联动、水幕表演灯光秀,各种美食更是数不胜数。”2月11日,河北省涿州市游客郝志明说起今年春节的山西乡村行,感觉特别满意。
2024年,晋城市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连接起全市90%的脱贫地区、90%的景区景点、90%的特优农产品产区,坚持“路景村业”一体建设,持续推进釜山精品康养片区、太行农副产品物流园等总投资616亿元的285个重点项目建设,辐射带动739个村,带富50余万农村人口,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全年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99.69亿元,同比增长17.71%,休闲农业营业收入6.02亿元,同比增长7.95%。
万物逢春日,生发正当时。2月8日,在全省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上,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京民表示,今年我省将聚焦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实施特优产业壮大提升工程。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农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一二三产融合,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培育培强主体、发展精深加工、推动品牌建设。相信“特”“优”农业的持续蓬勃发展必将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我省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王秀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