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青春智慧筑梦想 创新热潮涌校园
【新观察】青春智慧筑梦想 创新热潮涌校园
寒假开启,中北大学第五届机甲大师校内赛也如期开启,比赛采取小组循环赛和淘汰赛,图为队员们在紧张比赛中。
山西工商学院第三届“奇思妙想”创意大赛校级决赛,图为“牧智者”——智慧畜牧养殖系统项目进行路演。
山西农业大学前不久举办了第十届创新创业成果展,自制双臂协作番茄采挑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驾驶车等70个创新创业项目吸引了诸多师生驻足观看了解。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为鼓励青年学子创新创业,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的整体谋划、统筹安排下,全省高校不断出台利好政策,完善扶持体制机制,从优化工作举措、打造课程体系,到搭建广阔平台、推动孵化落地,全方位为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之路保驾护航。
“累计报名参赛165230人次,参赛项目数31132个,实现全省11个市、所有高校全覆盖,是我省参与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盛会。”这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山西赛区参赛情况的一组数据。以参与该项赛事为代表,在我省高校,青年学子们积极行动起来,怀揣梦想与担当,以青春的智慧与力量,掀起创新创业的滚滚热潮。
参与人数持续增加
“双创”氛围愈发浓厚
秋季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大学生们匆匆返家开启寒假生活,而在中北大学校园里,200余名大学生却开启了一场比赛。2024年12月29日,中北大学第五届机甲大师校赛正式开赛。“共60支队伍200余人参赛,比赛全程线上直播。”卓创工作室学生负责人王子华说。经过两天激战,该校“二元一次方程组队”最终摘得校赛桂冠。
发生在中北大学寒假的这一幕,也是我省高校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缩影。近年来,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参与学生人数显著增加,校园内氛围愈发浓厚,青年学子们获得各项创新大赛奖项的消息屡见不鲜。
中北大学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在省内首次试行以实践项目为主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利用暑期,教师以团队形式进行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中北特色”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品牌;建设了由大学生创客空间、大学生路演室、致行创意工作坊、元器件共享库、智创木艺实训空间、成果交流对接中心等组成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形成了专创、科创、产创三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平台现有指导教师200余人,日均服务师生人数达3000人次……
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中北大学连续8轮位于全国百强之列,2024年最新一轮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20名、为我省高校首位。2024年,该校学子在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达635项、省部级奖项达2839项,参与学生达2万余人次,国家级获奖数量创新高;该校还连续3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斩获金奖,2024年获得1金9铜的好成绩。
“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上,我省喜获5金10银。”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大赛的前身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始于2015年,在2019年第五届国赛上,我省获得1金3银,山西医科大学“辐睿智配——全球分子影像全自动配药行业开拓者”项目为我省实现了金奖“零”的突破。之后随着全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推进,我省获奖数量不断增加,2024年,山西大学“‘碳’察秋毫——高精度碳排放监测设备”、太原理工大学“先导式电液比例液压阀控制与诊断技术”、中北大学“智云科技——全自主地面武装机器人”、太原旅游职业学院“金芒先锋——引领中国土豆全球出口”、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渝煤科安运——国内首家矿用防爆主通风机恒风倒机系统”5个项目在该项赛事上获得国赛金奖。
以赛促学成效明显
“双创”成果持续喷涌
“项目实现了两镜V型腔架构、多光谱技术融合算法以及微流采样技术等3项核心技术创新,解决了常规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存在的灵敏度低、测量慢以及稳定性差等问题,研制了核心部件全国产的温室气体激光分析仪。”山西大学“‘碳’察秋毫——高精度碳排放监测设备”项目负责人田志宽介绍说。
作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山西大学在2024年共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764项,其中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上获得1金4银4铜的优异成绩;该校超算队还荣获2024全球大学生超算竞赛季军。
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的鼓励引导下,我省高校青年学子们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热潮,通过学校和老师的支持、指导,在众多领域取得创新成果与技术突破,不仅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还彰显了高校学子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与智慧。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金芒先锋——引领中国土豆全球出口”项目指导老师王慧鹏告诉记者,项目关注国产土豆出口品种选育现状与问题,在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和相关企业指导下,创新研究品种改良和种植测试,突破国外品种在国内无法种植的问题及相关四项核心技术,初步实现“能种”“种得好”“范围广”。
山西医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周丽霞对近年来学生们的创新成果如数家珍:“陈思丹他们曾联合企业开展研发,发现山西药茶典型代表槐米茶的有效小分子化合物——槲皮素/异槲皮素具有极强的抗病毒作用,填补国内急性病毒感染预防药物市场的空白;乔军通过改进CD4+T细胞的POCT检测方法,发现了风湿性病的发病机制,提出了‘免疫微生态调节’治疗理念,同时借助大数据云平台,成功预测了IL-2、Sirolimus等药物免疫调节作用,将患者的平均死亡率从 2.5%降低至0.3%……”
从项目构思、技术研发到实践落地,在争分夺秒、攻坚克难的创新创业实践中,青年学子们努力学习新知识,提升专业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团队协作,磨砺坚韧意志,明晰未来方向,收获了全方位的成长。
“面对诸多挑战,团队白天上课,夜晚奋战,从建模仿真、钢材选择到加工工艺确定,每一步都饱含汗水与智慧。”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全国总决赛上,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大三学生王曦现场答辩时说。
“熬夜备赛的日子还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当时的郁闷、焦虑都变成了宝贵的经验和能力。”“通过参加大赛,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一下子感觉知识学活了有用了。”“深切体会到了创新的不易,也深深感受到了科技成果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采访中青年学子们纷纷表示。
厚植人才培养沃土
“双创”生态不断优化
“乔军、张升校分别获评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常敏静、要嘉欣入选202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周丽霞教授2023年荣获教育部‘国创计划’十五周年最佳导师奖;张超同学作为创新创业优秀代表,2022年与省领导共同启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山西分会场活动……”山西医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亮介绍说,学校建立了一套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实现了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双创学院、国家级双创虚拟教研室等国家级“双创”标志性成果全覆盖。
近年来,在教育厅的指导下,各高校制定鼓励创新的制度与政策,开设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并不断加大投入,汇聚优质师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大支撑。
太原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相关工作成效突出。如积极构建“专创通识+双创核心+课程双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了所有学生、所有专业、所有专业课全覆盖;启动创新创业教材建设项目,目前已建设教材8部;启动“创课平台”数字资源建设,2024年10月正式运行,目前有63门双创课程建设在线资源,课程访问量达到49万;该校已连续4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斩获金奖,近4届大赛累计获得9金14银24铜。
山西农业大学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4年成立全省首家创业学院,2020年校院合署改革后组建了新的创新创业学院,建立了涵盖教学体系、培养模式、平台管理、创业团队、孵化项目、创新学分、奖励学分、基地认定、业绩考核等措施在内的制度保障体系,并于2023年底启动山西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园升级改造工程,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山西工商学院建立“训练+赛事+孵化”三位一体的创赛项目孵化体系和实践平台,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项目)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级别赛事联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近年来累计立项280余项省级以上大创项目,每年参赛项目2000余项,参赛学生万余人,参赛比例50%以上;加大投入,建成“创客集市、众创空间、孵化园、创业园”四位一体、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平台,累计孵化学生创业项目300余项、注册公司100余家。
2020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金课”)认定结果,周丽霞教授主讲的《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基础》成功入选。近年来,山西医科大学全力打造了本、硕、博一体化贯通的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2022年还为留学生增设了《创新思维与创业文化》国际全英文课程,开创了我省留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先河。
“我们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高校学子们敢闯会创,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让青春在为祖国的不懈奋斗中熠熠生辉。
记者点评
让“热潮”持续涌动
近年来,我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潮”持续升温,参与的青年学子人数显著增加。这一现象既是教育改革的成果,也是时代机遇与青年担当的共振。
省教育厅和各高校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孵化平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措施,为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创业门槛,还激发了青年学子的创新潜能,带来了多重正向效应。如青年学子能力显著提升,高校通过课程改革、实践基地创建及导师团队帮扶等,推动学生从“纸上谈兵”转向“实战练兵”,其市场洞察、团队协作与抗压能力等得到全面锤炼;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以人工智能、绿色能源、乡村振兴等领域为代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发展需要,社会效益逐渐显现,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热潮”背后仍需完善长效机制。未来,应继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让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潮”不断上涨,持续释放人才红利。
本报记者李林霞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