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我们实力“出圈”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大同6景区接待游客96万余人次
  ●左权县桐峪1941小镇人山人海
  ●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圈粉3万人次  
  编前语
  春节期间,山西文旅迎来黄金机遇,丰富的资源让各地纷纷圈粉,山西晚报记者走访三晋大地,选取了一座城市、一个乡村小镇、一个纪念馆为采访对象,看这里春节期间的繁忙和收获。
  大同 累计接待游客96.66万人次
  2月5日,记者从大同市文旅局获悉:春节假期,全市文旅市场供需两旺,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开门红”,全市6家重点监测景区(5家正常开放)累计接待游客96.6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432.88万元。
  “在大同古城闹红火,真是年味儿十足、体验感拉满。”来自太原的游客张文文开心地说。春节假期,大同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大同古城为中心,市县(区)联动开展的“流光溢彩迎新年”“欢歌乐舞过大年”“梨园百花贺新年”“梦幻冰雪逐梦年”“翰墨书香文化年”“古都风华盛世年”6个主题43项地方特色浓郁、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让市民和游客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华严广场、鼓楼东西街、下寺坡街、关帝庙戏台、纯阳宫广场、大庙角、古城东南邑等处,社火巡游、过大年唱大戏、文化IP演绎、市集等活动精彩纷呈。
  作为深受市民喜爱,也是来同游客必看的经典文娱项目之一,观众沉浸在锣鼓、舞龙、跑驴、旱船、腰鼓等民俗社火表演中,体验大同民俗文化、过地道大同年。而文艺表演如千年微笑、魔术、器乐、传统戏曲角色扮演、变脸喷火等,则以全新的演绎为历史文化、人物角色等注入新活力,让观众深感惊艳。戏曲表演中,晋剧、北路梆子、耍孩儿、阳高二人台、灵丘罗罗腔等地方戏曲剧种轮番上场,观众听大戏、过大年,纷纷称赞“古城内进行的戏曲表演让人很有代入感,既看了演出,也赏了景点,真是一举两得”。
  在云冈石窟,新春纳福大挑战、快闪《我爱你中国》等活动,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在恒山景区,五岳联盟迎新祈福活动、浑源传统民俗进景区表演等,让游客体验传统民俗;在城墙上,大同古都灯会的《黑神话:悟空》、国潮木兰等特色IP吸引游客打卡拍照;在古城柴市角举办的第二届大同供销年货大集,非遗展示区、农产品展销区等吸引市民、游客驻足观看和购买。此外,代王府的《天下大同》沉浸式实景演艺、傩舞祈福等,大同方特的新春市集、冰雪乐园等,让游客在欢声笑语中尽享“大同年,大不同”的喜庆与美好。
  冰雪旅游成为新民俗。假期中,市民和游客赏雪娱雪滑雪,以“冰雪+”的方式别样过年。在古城东南邑、下寺坡街、纯阳宫、和阳门广场等处,晶莹剔透的冰封“佛小伴”观景墙、新奇有趣的“冰封黄花”以及冰雕、冰瀑等,吸引游客拍照“get”网红同款;在城墙东侧护城河区域、文瀛湖北侧水泡区域,冰雪爱好者滑雪橇、玩雪滑梯、溜冰车,在趣味盎然的冰雪世界尽享欢乐。在万龙白登山国际滑雪场,人们在雪道上滑行、跳跃,在风驰电掣的快感中收获开心与喜悦。在曼园冰雪趣味乐园、御乐园冰雪度假区等处,冰雪洞寻兔、高空雪圈道、雪地保龄球等特色冰雪项目,让游客在冰雪旅游中玩出更多新花样。
  与此同时,图书馆、博物馆及分馆、美术馆等场所,也通过升级文旅服务、推出文化活动等,多样化满足入馆者春节假日文化需求。此外,各县区推出不同主题文化活动,如平城区马家小村举办的以航天科技和传统民俗为主题的春节系列活动,平城区小石子村推出的2025小石子北魏大地灯光艺术节,灵丘县黑龙河村组织的新春灯展嘉年华、元宇宙灯光秀,以及平城区阳和坡村知青大院的“怀旧迎新共贺新春”文化活动等,成为游客享受乡村美景、体验乡村民俗的重要选择。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陈杰

  晋中左权 “人山人海,没想到家乡能吸引这么多人”
  “实景演出、非遗表演、传统民俗、特色美食、科技体验,景区‘火力全开’,带来的影响简直超乎我们想象。”蛇年一开张,晋中左权县桐峪1941小镇便迎来了新春“开门红”,火爆程度让该县桐峪镇桐滩村党支部书记申亚俊感慨道:“人山人海,好多村民可能这辈子都没想到,自己家乡能吸引这么多人。”
  桐峪镇,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旧址的所在地,自古便是抗战的烽火之地、文化的汇聚之所、商贸的繁荣之镇。这里,红色文化如血液般流淌,深厚而独特,是不可复制的历史遗产。依托这份宝贵的红色资源,桐滩村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巧妙融合自然风光与历史遗存,打造出一个集红色研学、艺术写生、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桐峪1941小镇,便是在这片土地上绽放的红色之花,它不仅复原了历史的场景,更激活了乡村的未来。
  红色讲解员曹秀丽,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在讲解过程中,曹秀丽满怀激情,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将游客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传承红色基因。”曹秀丽说。
  “听说桐滩村有红色研学项目,就特意带孩子来玩,想让孩子从小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来自榆次的游客陈敏说。令她感到惊喜的是,村子里红色氛围浓厚,在桐峪1941小镇里的桐峪东方红电台、新青年印刷社、三三学堂、鸡毛信交通联络站等景点里,一个个红色故事仿佛就在眼前,“在这里能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真是不虚此行,也让我们对红色旅游有了新的认识。”
  桐峪1941小镇项目作为桐滩村的红色旅游瑰宝,匠心独运地复原了1941年的桐峪风貌,全面融合民国元素、山水元素、抗战元素、桐峪元素,形成从小镇生活体验到红色文化、再到民主新生活区的完整故事脉络,带领游客切身感受革命历史文化,让游客仿佛回到20世纪40年代。自去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桐峪1941小镇已引入商铺23家,带动周边50余名村民实现增收。
  小镇的繁荣,带动了周边村民的生活改善。特色民宿、农家乐、土特产销售……这些曾经无人问津的产业,如今成了村民增收的新途径。
  为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拓宽产业链条,去年以来,桐滩村围绕补充1941培训中心住宿业态,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产业、乡村风貌、民居资源,发展“民宿经济”,让过去无人问津的村落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真正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依桐峪1941小镇而建的回迁安置房整齐排列,51户回迁安置房被改造成了特色民宿,形成了集中连片的民宿基地,成为游客休憩放松的理想之地。
  “在这儿上班非常好,有了工作,还不误家务活。”在桐峪1941培训中心上班的村民郝晓芳喜不自禁,“守住家,看住娃,在家门口就业,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不仅是郝晓芳,景区的日益发展也激发了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创业的干劲,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小生意,售卖土特产、手工制品,开设农家乐,简简单单的农家饭成了收入很可观的营生。找到生活发展的新路子后,幸福写在村民们脸上。
  如今,桐峪1941小镇已成为桐滩村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当地人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丰盈。桐滩村正借着“文旅东风”,将“山水生态”“红色故事”蜕变为“美丽经济”,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山西晚报记者 张杨 通讯员 张子珂

  阳泉 百团大战纪念馆圈粉3万人次 成春节热门“打卡地”
  当底蕴深厚的文化“红”与新年的吉祥“红”碰撞,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的红色文化为新年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色彩,红色旅游更是让春节的氛围更加“红火”。据统计,从大年初一到初七,纪念馆将3万人次的参观者成功“圈粉”,成为春节假期的热门“打卡地”。
  “春节假期我们全家来百团大战纪念馆参观,让孩子接受一次刻骨铭心的革命教育,深刻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北京回来探亲的张女士说。
  百团大战纪念馆(碑)位于阳泉市西南5公里的狮脑山顶峰,海拔1160米。这里是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百团大战为主题的纪念性场馆。纪念馆现有藏品2261件/套,馆内分上下两层,展览共分序厅、号角吹响、运筹帷幄战略布阵、百团出击破袭交通、乘胜追击攻坚据点、英勇合击反敌“扫荡”、辉煌战绩永载史册、尾厅等8个部分,全面展示了百团大战的光辉历史。
  在场馆内,参观者驻足凝视着一幅幅弥足珍贵的照片、一篇篇生动详实的文字记载和一件件寓意深刻的历史物件,倾听着讲解员讲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追忆往日峥嵘岁月。今年,讲解员张婕已经连续12个春节放弃休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她说:“虽然没有在家过年,但看到这么多人来馆参观,我觉得我的年过得非常有意义。”
  为了让参观体验更加生动有趣,百团大战纪念馆今年特别增加了VR展馆和红色基因库在线互动体验。游客只需扫描“百团大战纪念馆”服务号,就能“穿越”到1940年的战场,通过三维环绕技术感受馆藏文物的魅力。VR展馆更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百团大战的每一个展板之中,目睹八路军战士炸毁铁路、冲锋陷阵的英勇场景。
  馆内二层的“鏖战狮脑山”声光电半景画厅更是人气爆棚。炮火声震耳欲聋,让人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百团大战主战场。许多游客在参观后纷纷表示,这次体验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艰辛与伟大。
  此外,百团大战纪念馆的文创产品也成了热门年货。不少年轻人表示,主题冰箱贴、书签、帆布袋等文创产品不仅具有纪念意义,更是将红色精神带回家的一种方式。“此前,我关注了百团大战纪念馆服务号,得到了一枚百团大战主题的书签。我要把它珍藏起来,常读常思,不忘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攻读博士的阳泉籍学生赵志远激动地说。
  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组组长石玮介绍,接下来,百团大战纪念馆将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百团大战打响85周年”等主题推出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

  山西晚报记者 温丽芳 通讯员 顾超

(责编:刘_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