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起笔,绘就社区幸福长卷
文化起笔,绘就社区幸福长卷
社区春节文艺联欢会。本报通讯员摄
在“走进身边的博物馆”活动中,社区居民在观看博物馆镇馆之宝和纯阳宫古建筑展板。 (资料图片)
从东走到西,便是从头走到尾,匀速步行仅需6分钟——这条长不过千米的小街,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起凤街”。街名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腾蛟起凤”一词。在这条街上住了70多年的老居民马振朝说:“这条小街不一般,你看东面是市中心五一广场,西面是繁华商业区柳巷,南面是三晋第一街迎泽大街,北面是文瀛公园,这可是太原城最老的街巷之一。”除了老马说的“不一般”,街北的铁路住宅小区是明清两代贡院所在地,民国时改为“省立一中”,如今是起凤街小学所在地。街东的山西省艺术博物馆(又称纯阳宫古建筑博物馆)原为供奉吕洞宾的庙宇。街东南角的太原影都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太原改革开放后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之一。
随着五一广场首义门的复建,这条隐藏在繁华闹市中的小街走出“大隐于市”的沉寂和幽静,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春节前夕,记者走进这一历史悠久的省城文化古街区,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共同感受社区共建文化活动带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资源共享 活力涌动
2025年元旦刚过,起凤街社区已经热闹得像过年一样。3日,社区组织居民们搞迎春联欢会,6日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8日组织党员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9日组织羽毛球比赛,12日科普面粉怎么选,15日讲解健身器材怎么练,16日召集大家写春联……社区主任荣丽说:“进入腊月就是忙,接下来还想给居民们讲讲食品安全的问题,教大家如何自制元宵。”
2022年8月,荣丽当上社区主任,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社区组织了大大小小26场活动。“社区有6个网格,共1417户3101人,80岁至99岁的老人有202位,百岁老人有3位。党员有270位。”荣丽一边查阅档案一边说,“我发现这个社区的党员多、老人多,爱好文艺的人也多,所以我们就经常组织文化活动,让大家开开心心,忘掉生活中的烦恼。”
让社区共建单位之间构建起一套高效流畅的内循环体系,不依赖外部力量,共同营造属于社区的独特文化氛围。循着这一思路,起凤街社区积极主动与辖区内的学校、企业、机关等共建单位展开联络,深入了解驻地单位和居民的文化需求。经过精心筹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社区文化活动应运而生。说起社区的共建活动,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们打开了话匣子——“省一招给我们提供活动场地”“在纯阳宫举办‘走进身边的博物馆’活动”“走进太原影都了解电影业百年发展史”“起凤街小学升国旗武警来指导”“为社区老党员拍摄金婚照”“交警叔叔给学生们讲安全”……小小的街道上,每一个辖区单位都与社区携手共建,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除了文化活动,迎泽区图书馆起凤街分馆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亮点。图书馆面积不大,每一寸空间都被精心规划和利用。馆内藏书2000余册,读者座位20个。步入其中,馆内装饰考究,地板整洁,彩色绘图墙壁充满活力。开辟的少儿活动区充满了温馨与关爱,七八平方米的空间采用了软包加地垫的设计,让孩子们能自由自在地阅读和放松。每年,这里都会举办各类读书活动,成为周边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74岁的马振朝退休后一度觉得时间难打发,如今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忙得团团转:“我从小爱好文艺,现在可都派上了用场,在社区教学口琴、当乐队指挥,还参加朗诵会……每天比上班还忙。”
老少同乐 青春永驻
在起凤街社区,“一老一小”始终是社区文化建设重点关注与服务的核心对象。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为老年人营造昂扬愉悦的精神世界,为孩子们打造丰富多彩的成长空间。
“青春永驻口琴队”是社区一个小有名气的志愿者组织。口琴队成立于2019年6月,目前共有50多名队员,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55岁,队名偏就取个“青春永驻”。“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口琴队队长黄晋梅笑着说。
队员们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有些人还是零基础学习,指导老师要求大家每天在家练习半小时,但好多人每天会练两三个小时。疫情防控期间,以网课形式继续教学,通过微信交作业,队员们更是精益求精,一首曲子要录20多遍。几年下来,大家度过了找音准、音域的最初阶段,能够吹出几十首像样的曲子。如今,口琴队多次参加区级市级表演大赛,成为太原市老年文艺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年人有点爱好不容易,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学习。”黄晋梅说,“我们也需要听到掌声,那是对我们老有所乐的支持和鼓励。”去年,社区又组建起一个新疆舞团队,在社区内招收喜欢舞蹈的学员,免费教学。舞蹈队也取名叫“青春永驻”队。
老年人的文化需求要满足,小朋友的精神世界也需丰富。在社区组织的“萌娃探索古建筑文化魅力”活动开展前,社区与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纯阳宫)、起凤街附属幼儿园多次沟通协调,制定适合孩子们的参观路线与讲解内容。活动期间,专业讲解员为孩子们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幼儿园的一位小朋友参与活动时很惊讶:“原来我住的这条街这么有趣,以后我要多多去探索。”
纯阳宫保护利用所所长李莉对社区的文化建设非常肯定:“这些活动不仅让居民深入了解纯阳宫的历史、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更培养了大家的文化保护意识。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教育活动,让纯阳宫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相亲相爱 和谐幸福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社区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之前,我们这些驻地单位之间的往来确实不多。大家从事的行业不同,没有工作上的交集,所以互不了解。”说到以前的情况,太原影都副经理冯彩感慨万千,“我们这些驻地单位内心都渴望为社区贡献一份力量,可无奈一直找不到切入点。”
伴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深入,“邻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文化活动不仅需要场地,还需要有人积极参与,每个单位都伸一把手,这样就制造了互相‘串门’的机会。有演出,就来影都的影厅;了解传统文化,就去纯阳宫看看;学剪纸、写对联、学书法,大家集中在社区会议室;小朋友们有文化活动,大家就去学校操场捧个场,加几个节目。这么一来,这条街上的邻居们就越来越亲了。”冯彩笑着说,“我们影院工作人员中男同志少,搬搬抬抬的活计又多,以前只能自己硬扛。现在不同了,有事了,驻地武警支队的战士们会来帮忙,真是解决了大难题。”
社区文化共建,把街区上这些“邻居”们牢牢团结在一起。起凤街小学六年级学生郭子悦的家并不在起凤街,因为新建小区附近没有小学,小学一年级被分配到起凤街小学时,父母还有点苦恼。如今郭子悦在起凤街小学上到了六年级,父母、孩子对学校和社区十分满意。“学校低年级有跳棋课、国际象棋课、围棋课,高年级学习书法……不出校门,什么都能学。”郭子悦说,“我们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当志愿者,和街道上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很熟悉。”
起凤街18号院的张大妈,是帮儿子带孙子才住进这里,但一住下就再也舍不得离开了。从小爱好吹拉弹唱的她,不仅是文艺活动中的“常客”,还义务帮助邻里老年人理发,当志愿者给街道铲小广告。她说:“元旦孩子们想请我出去吃饭,可社区有活动,我实在顾不上,以后有事必须提前预约,否则我真的没时间。”
太原市迎泽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苏国清说:“起凤街这条文化古街区的故事,见证着社区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每一位居民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每一个共建单位都是社区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从社区内循环的资源共享,到“一老一小”的人文关怀,再到近邻相亲的融合,社区文化桥梁的搭建在点滴中汇聚成强大的文化力量,这股力量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世界,更让社区成为一个充满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幸福港湾。
本报记者杨凌雁 康少琼
记者手记
幸福的“密码”
在城市的脉络里,社区究竟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它仅仅是人们日常起居的一方住所,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踏入太原市起凤街社区,这些疑问有了明晰的答案。
老人们健康而欣慰,小孩们开心而满足,社区“邻居”们互相关照和帮衬着……住在一条街上的人们不是“熟悉的陌生人”,而是亲密的一家人。于是,在这条小街的上空,浮现出一串幸福的“密码”——社区把人聚在一起,文化把人心连在一起。
如今的城市中,高楼大厦遍地林立,但丰富繁荣的文化生活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百姓生活之中,成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对“一老一小”无微不至的关怀,对老街历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对文物古建筑的认识和保护……起凤街社区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将古街的深厚底蕴融入社区建设,从历史遗迹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养分,让古老的街巷在新时代焕发出澎湃的活力。社区共建工作将文化作为纽带,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文化的根须在城市最基层的社区这片土地上,深深扎下,茁壮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社区文化建设的巨大正能量,给居民们带来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营造了温暖和谐鼓舞的精神气息。
康少琼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