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日记:奔波在路上,他们这样说……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四普”,普查的是物,用心记录、认真核实的是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文博工作者。他们,不忘初心,让文化遗产绽放光彩;他们砥砺前行,用丰富的经验践行着对文物的“爱”,传承着文物保护的历史使命。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些最为朴实的“四普”队员,听听他们的心声。
  作者
  霍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四普”工作队队员 刘勇平
  特殊的一年,我和“四普”共成长
  2025年1月1日。新年伊始,想给自己的2024年画上句号。
  2024年,是我转型的一年,曾经在部队度过了16年的时光,没想到退役后很快接到了文物普查任务。原本满心期待着能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大展拳脚,此时却有些傻眼,因为部队里积累的技能,在这儿变成全新的开始。
  面对新任务所需的专业技能,尤其是操作RTK、无人机、绘图等,我完全是零基础。此时,我们霍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树伟犹如天降,他深知专业人手缺失是当前最大的难题,于是多方奔走,请教业内老师,不仅亲自为我们这群“小白”耐心细致地讲解专业知识,还在下班后驱车十几公里,带我们去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霍州市陈村瓷窑址考古队,找无人机教练郭东方老师进行手把手教学。
  实地调查阶段,恰逢冬天,野外寒风凛冽,气温极低,但大家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深知,每一件文物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肩负着对它们负责的神圣使命。我尤为佩服的是队里的一些女同志,她们展现出了惊人的身体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如今,“四普”于我而言已经“得心应手”,但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尤其是目前普查任务还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必须更加细致认真工作,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作者
  运城市稷山县“四普”工作队队长 王敏
  稷山五人组,“四普”路上“西游行”
  2024年12月31日,年终岁尾之际,总想为“四普”留下点什么。偶然看到年轻人们在玩游戏《黑神话:悟空》,不禁让我有感而发,我们的工作正如同西天取经般,需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
  稷山“四普”调查队共有5名成员,大家恰恰和《西游记》人物都能一一对应上,冥冥之中倍感神奇。作为队长,每天的工作我来统筹安排,分配队员的职责任务。因其他成员都比较年轻,驾龄较短,还得兼职司机,妥妥的“师父”角色。
  队员王松主要负责信息的录入,属于是哪里需要去往哪里,任劳任怨,不可或缺,无人机拍摄及RTK打点都能胜任,妥妥的神通广大、年轻有活力的“大圣”。
  吉玉苗负责的是位置图及平面图的绘制,属于技术流。文物普查外业工作很辛苦,但内业工作繁杂,采集的数据需整理、编辑、上传,妥妥的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沙僧”。
  姚孟君主要负责无人机的拍摄任务,既要确保清楚文物的周边环境,也要拍到文物的年代信息,尤其是在古建筑的认知上颇有建树。专业且广博,这是不是也有点像万能的“八戒”呢?
  锁海峰负责RTK的测点测绘任务,我们称其为峭壁上的藏羚羊。开始工作前,你只需交代清楚该处文保单位的本体范围,海峰就拿上测杆开始丈量测点,无论是高山,还是峭壁或杂草丛生的野地,没路也能靠自己硬蹚出一条路来,不仅是妥妥的“孤勇者”,也像是一往无前的“白龙马”。
  我们5人组各司其职,克服困难,定能将稷山“四普”的真经取到手,助力我们的文博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作者
  交城县“四普”工作队队长 张学斌
  “把普查的队旗插到三座崖将军洞”
  今天是2024年8月28日,天气晴朗。今天的普查任务很艰巨,我们要去距离县城80多公里的县保单位“兑久遗址”。
  这处遗址俗称“三座崖”,海拔约2100米,是明末清初交城山农民起义军的营寨遗址,起义军在此屯军长达40余年,清康熙十年十月被清军镇压。三座崖为我县东、西葫芦两道川的界山,站在山顶,东、西葫芦两道川尽收眼底,山峰陡峭,唯东南有一条陡峭羊肠小路可攀登,行动极为不畅。山顶较平坦,现存的遗迹有:人工开凿的将军洞、石台阶、旗杆洞以及青砖、灰瓦、石雕残件、水缸残片等。在遗址的南面,还有一块伸出崖边五六米的“试心石”,下面就是万丈深渊,非常险峻恐怖。
  其实昨天就跟大家打了“预防针”,因为从村庄到遗址现场有5公里之多,没路,只能步行。只是没想到,这山沟里崎岖不平,到处都是山洪冲刷下来的石头,走起来是相当费劲,再加上还有“庞大”的普查设备,没走多远大家就已经汗流浃背了。普查队员李志昌给每个人找了根“拐杖”,队员们一边爬一边喊着鼓舞人心的口号,男同志帮着女同志,老同志拉着新同志,就这样一步一履地向着目的地前进着,终于在11点钟的时候,队员们登上了山顶。
  普查正式开始,清除杂草、寻找遗迹、测量遗址、拍照打点、无人机飞航拍,一系列程序动作如行云流水,操作准确自如。普查程序完成了,还有个很重要的环节别忘记哦,啥环节?县文物局副局长张永真急忙说道:“把我们的队旗插到三座崖将军洞!”一听说这个事,大家都来了精神,忘记了饥饿和疲劳,都向将军洞涌来,紧接着整理队旗,拍照留念,终于完成了今天的使命了。
  不知不觉的时间已经到中午一点半了,所有的普查工作已经全部完成,队伍也开始下山,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缓慢地返程,回到村口已经下午三点了,队员们这才想起肚子都咕咕叫了,赶紧找个地方吃口饭,补充一下体能。
  结束这紧张劳累的一天,想想也特别有意思,这样的活动既增强了队员的凝聚力,又锻炼了队员的身体,尤其对新人业务提升有很大帮助,我想这样的普查活动还是多多益善。
  作者
  太原市尖草坪区“四普”工作队队长 郑学健
  塔村之行,一路欢歌,一路披荆斩棘
  2024年8月5日,天朗气清,碧空如洗,今天的“四普”工作令人格外难忘。
  小塔村,是太原汾河边一座小村庄,整个村子依河而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普查的难度,一直以来都牵动着普查队员们的心。今天,我们的目标就是攻克这个难关。
  清晨,一行6人驱车前往小塔村柳林河畔,到达时已是日上竿头,村干部帮我们备好前往小塔村的船只。船行水上,望着泛起的层层涟漪,我不禁思绪万千:文物普查,恰似在这浩渺历史长河中的探索,每一次发现,都可能是对过去岁月的一次深情回溯。
  下船后,荆棘与树丛成了我们前行的首个“拦路虎”,队员们没有丝毫犹豫,纷纷拿起工具,默契地开辟道路,手臂屡次被划破;蚊虫横行,红肿的脖子奇痒难忍,却没有一人抱怨。穿越荆棘丛生,又有铁路当途。沿着铁路前行,周边风景宛如岁月的画卷,但内心感受却觉得有点像唐僧师徒,不管前路如何漫漫,却义无反顾地披荆斩棘。
  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我们抵达今日的第一处复查文物点位“小塔村塔”,太原市尖草坪区文旅局副局长李沛军,作为“三普”老队员在塔旁向大家介绍塔的来历和背景,我用移动端采集软件和相机对小塔仔细记录,队员谷思宇对RTK操作娴熟,每走到一处测点,他便熟练地调整仪器角度,确保采集的数据精准无误。队员赵玉峰用无人机通过航拍捕捉文物的全景照片,为测绘作业提供精准数据。规范操作流程是普查工作的基础,关乎数据的准确与可靠,容不得半点马虎。赵鸿博和武珂宇负责记录拍摄方向、文物现状和史实,并且拍摄工作花絮等,认真踏实又不失热情阳光,为普查数据提供客观依据,也为普查工作带来许多欢乐。
  第一处点位采集完成,我们继续向山上攀爬,这是当地村干部提供的新发现线索——“王山爷阁”,是依天然山洞而修建的阁楼,小巧而独特。据村干部讲,“王山爷阁”是纪念小塔村祖先王山爷而修建的,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阁内石崖洞有三层,崖壁上还保存了斑驳的壁画和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记。队员们一改路途疲惫神情,为眼前的新发现而激情四射,分工协作,仔细端详壁画和题记内容,惊喜地发现最早有“明崇祯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到此”和“康熙四十四年”的题记。烈日高悬,汗水湿透衣衫,队员们早已忘记疲惫和炎热,只为心中热爱的文物事业欣喜不已。
  午后,我们又迎来一处新发现——“小塔村古聚落遗址”。遗址现场,热心村民王大爷热情地向我们讲述着村子口口相传的往事。他说这片遗址,曾是先辈们生活的避难之所,当地村民称其为“崮”(gu)。队员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快速记录,这些珍贵的口述历史,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天色渐黑,我们踏上归程,大家一边细数着身上的划痕,一边洋溢着满足与自豪的笑脸汇报着自己的普查成果……我知道,我们不仅完成了一次文物普查任务,更在保护与传承文物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这次普查中,团队合作的力量充分彰显。年轻队员凭借对新技术的敏锐掌握,为工作注入高效与便捷;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则以深厚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为年轻队员答疑解惑、指引方向。这不仅是一次工作,更是文物人精神的传承。老一辈的严谨与奉献,在年轻一代身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
  永济市“四普”工作小组组长 王晓玫
  开盲盒啦,一次难忘的“寻宝记”
  今天是2024年11月15日,阴天转中雨。又是充实工作的一天。
  尽管天气不好,但阻挡不了我们普查队员的步伐。一早上,“701”加“904”组合就整装待发了。插句题外话,这个组合名是同事们取的,因为队伍里有1位“皮糙肉厚”的70后,4位“细皮嫩肉”的90后新鲜的血液。在普查工作面前,这个中青年组合丝毫不含糊,总是冲锋在前。今天,我们就跑了8个普查点,完成了5处遗址,3处墓葬的文物普查工作。
  早上最先到达“小张遗址”,那里真的是偏僻,不仅灌木丛生,而且蚊虫成群。真不明白,都到11月份了,为啥蚊子还这么多,一群一群地在耳朵边飞,和我们裸露在外的手、脸进行了亲密接触,留下数个疙瘩做纪念。
  “小张遗址”上,是各种杂木,看不出来是啥经济作物,应该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地表遍地是堆积的落叶,断崖上也是荆棘丛生,基本看不到地表上的土层,我们用耙子划拉都费劲。大概找寻了有1个多小时,只找到了几个小红陶片和灰陶片,还没有形状,但总算是有小的收获。
  午饭后,老天“变脸”,起风了,为了加快普查进度,大家谁也没说休息,辗转来到“东吕坂遗址”,对遗址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后,几位年轻人惊喜地发现了很多陶片,尤其是在断崖上就能找到红陶、灰陶和夹砂陶等陶片,虽说是小吧,但有的有口沿,有器型,算是有收获。
  其实,这个“寻宝”过程也挺戏剧性的。刚开始,大家找得也不是很顺利,在杂草丛生处找陶片,很像大海捞针。队员们并未放弃,全情投入蹲在地上仔细探寻,没成想发现了一小块陶片,大家越来越兴奋,最后越找越多,红陶、灰陶、素面陶逐渐浮现出来……再细找,竟然发现有耳、口沿、足底,继续往远处划拉,竟然出现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大口盆沿,还有一个彩陶……太有收获了。
  我在工作群里发了一张彩陶照,被同事们戏称“挖到宝”了,当时真的是兴奋,有给十万黄金都不换的感觉。认真寻找之际,天空中下起了雨,夜色也逐渐朦胧起来。用披星戴月来形容普查的工作人员,似乎并不为过。
  我们的普查工作就如同开盲盒,今天下乡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保持积极心态,相信自己是打不死的小强,就能够应对各种状况。虽然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令人头疼的事情,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乐趣,只有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享受其中的每一个瞬间,就像享受开盲盒时的期待和兴奋。
  愿我们每一天都平安、快乐、充满活力!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整理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