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复”开新局 挺膺担当启新程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什么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四普”,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简言之,就是从2023年11月到2026年6月,各省各地市的文博工作者要一起行动,下沉到一线,摸清身边的不可移动文物“家底”。
  自“四普”工作部署以来,我省省、市、县三级均按照双组长制,组建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或专班,印发普查实施方案、宣传工作方案与经费保障方案,共吸纳基层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工作人员1200余人组建了170余支普查队伍,并在队伍正式上岗前组织普查培训,建立文物专家包市机制与试点推动机制,蹚出了一条具有符合山西普查情况、富有山西“特色”的普查之路。
  复查文物数量已达39752处
  2024年5月,“四普”工作进入实地调查阶段。我省坚持“应普尽普、应保尽保”的工作原则,周密组织、有序推进,普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采访中,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山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振华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全省118个(含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县级行政普查单元已全部启动实地调查,启动率达100%。省普查办制定了关于长城、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类型文物的普查标准,为普查一线工作者提供技术规范。
  截至2025年1月20日,我省已复查“三普”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9752处,复查率达到“三普”登记53875处文物的73.8%;已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959处。
  其中,太原市万柏林区发现的磺厂石窟,为目前已知太原市范围内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具有重要文物和学术价值;大同市云冈石窟第五、六窟窟顶考古发掘发现北魏至辽金佛教寺院遗址,特别是该遗址发掘出的大型铸造工场遗迹,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完整的宋辽时期治铸遗址;忻州市定襄县发现的长城资源,填补了当地长城资源的空白;晋中市昔阳县钟村社区发现目前为止夏商之际等级最高的墓地,规模宏大,丧葬习俗特殊,不仅填补了太行山西麓夏商之际考古遗存的空白,更丰富了人们对夏商时期古代中国的再认识,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开辟了新的考古视角。
  “四普”中的山西样本
  时光荏苒,从普查之初到现阶段取得的成果,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山西文博人为“四普”工作默默奉献着,也在全国开创出了“四普”中的山西样本。
  据王振华介绍,在“四普”工作中,山西探索出一些工作的亮点与方法经验,一是抽调专业力量组成普查队伍,大同从云冈研究院和市考古所、市博物馆、市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等6家市直属文博事业单位抽调了业务骨干40名,与县(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组成10支普查队伍,共同开展实地调查工作。省普查办也组织专业队伍,对全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普查,并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采集数据,形成带有空间信息的真彩色三维数据模型,为下一步建设文物实景三维和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奠定基础。运城市采用“老带新”模式,由参加过三普的老专家与年轻骨干组成普查队伍,通过普查锻炼基层青年文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二是拓展普查成果,依托普查数据与我省资源特色,计划启动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纲要编制、旧石器文化遗址专项调查、元及元以前木结构古建筑专项调查,同步加强文物资源空间管理;三是在普查过程中提升文物资源管理水平,如阳泉整合了市文物管理中心、市考古研究中心和盂县文物管理中心的专业力量组成调查队,开展遗址类文物范围边界认定试点工作;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普查,如晋城市城区利用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力量,动员志愿者参与文物线索征集、资料整理和实地调查。山西大学232名文物全科生利用暑期投入到第四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中,为基层普查注入青春力量,提升了专业水平,也增强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认同;五是以科技“赋能”普查。普查人员将普查与古建筑活化利用相结合,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思路。例如,通过AR、VR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形成“文物+”业态格局。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四普”工作中还引入了新的手段和方式提升普查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在跨学科合作中,除了吸纳文博专家外,还抽调了省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有地理信息系统(GIS)、测绘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学者,为普查工作提供专业支持。
  面向未来的新启发
  在“四普”工作中,新技术、新设备的涌入,不同专业的学科融合,对于山西文物事业发展来说,有怎样的启发呢?
  王振华表示,首先要进行政策和法规上的持续完善,文物保护仍任重而道远,如何加强系统性保护,确保文物资源的完整性和有效利用,是文博人未来仍需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其次,未来数字化将成为文博行业的重要趋势,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文物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展示,有利于文物本体的活化利用,便于公众在数据云端就能欣赏到文物之美、文化之韵。第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博行业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跨国展览、学术研讨等方式,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发展。同时,利用国际平台展示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他表示,通过“四普”的实践,文博行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未来,文博工作将以实施数字化战略为驱动,以文物保护为核心,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山西力量。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四普”侧记
  踏遍青山巷陌只为厘清“家底”
  “做好文物普查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文物家底有多少,普查一下就知道”……自晋南向晋北,这样的“四普”宣传标语在山西各市随处可见。作为文物大省,坚定扛起历史与时代交付的使命,精心守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山西文物人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坚守,接力时代新使命
  “王老师,之前手持拍好的照片上传pc端,照片不显示经纬度了,这是什么原因?”“王老师,为什么上传通道失败”……在山西省四普县级普查队长群,每天都会“上演”这样的询问。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山西省“四普”办综合协调组专家王军总会第一时间给予解答。16年前,他就背着相机跑遍了大半个山西,为“三普”记录了大量重要的资料。如今,他已经成长为“四普”的重要骨干。
  “以前做考古工作,明明前期勘测出了在这片田地里有一些考古遗存,可是等到了种庄稼的季节,茂密的庄稼地里压根就无法进行定位。现在不同了,你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个考古遗存在哪里,这是科技给我们工作带来的便利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田建文介绍,2007年“三普”时,队员们使用的工具叫做GPS测量仪,但普遍存在20米至30米的误差,有时候误差可以达到100米至200米,而现在使用的是RTK(实时动态测量)测量仪进行定位,误差只有3厘米。
  “今日7月7日,晴朗无风,一行五人继续忙碌的征途。第一站是西村关帝庙,我们于9:40抵达,大家各司其职……”大学生志愿者的普查日记让人为之动容,一笔一画的清秀字迹写下了一个文博人的赤诚,也折射了文物从业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从60后到00后,老当益壮的老文物人,带着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托举起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在实践中淬炼,在责任中担当,共同为文物普查写下新的注脚。
  探寻,揭示历史新内涵
  寒风萧瑟中,太原市迎泽区文物普查队在队长李素芸的带领下,正复核东祁家山村知青房旧址。她不时甩甩冻得通红的手,往冻僵的指头上哈口热气,再往平板电脑上记录调查走访过的建筑信息。
  与她一起的其他组员,则按照文物普查外业测绘流程,确认文物本体是否发生变化,逐个完善文物的基本信息。通过RTK打点,采集文物本体的边界点坐标;运用卷尺、激光测距仪等工具,测量文物的尺寸数据,现场绘制平面草图;使用采集软件移动端、照相机等工具,拍摄文物的局部、整体等多角度照片……一系列工作完成后,队员们还向文物单位工作人员、当地村民收集其他相关信息。至此,一处文物的实地复核工作基本结束。
  “‘四普’工作,是一场既充满挑战又满载喜悦的文化探索之旅。”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的王卫滨,这样描述他的感受。
  “文物普查帮助我们了解身边的文物,它可能就是不起眼的一砖一瓦,但确确实实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来自山西省古建院的李唯一这样说道,传统的木门窗,古旧的楹联,带有精美花纹的砖雕,造型生动的石狮子……都让他思考、惊叹、着迷。不仅仅是他,参与普查的山西大学文物全科学生纷纷表示,在跋涉探寻中,能深深感受到山西的历史脉搏。
  砥砺,奋进文物新篇章
  如今,山西已进入深冬,但对于普查工作者来说,只要任务没结束,一年四季都需要奔赴一线,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寻常巷陌、大山深处。
  襄汾县文物普查队队长兰会才说,“四普”相对“三普”来说,在细节把控上更为完善,尤其是文物普查种类方面,也有提升,“三普”时普查1949年以前的文物,“四普”则是应普尽普,把近现代的文化遗产甚至人文景观也囊括其中。
  半年多来,普查队员和包市专家表现出极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不畏艰难险阻,深入田野、山区、古遗址等复杂环境开展工作。秉持“不漏一个自然村庄,不漏一条河流,不漏一个高台地,不漏一个山头”的“四个不漏”原则,灵活调整工作作息,根据季节、气候和地形条件安排工作时间,展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确保普查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我们每天的微信步数都在一万步以上,虽然在山上又冷又累,但收获也很大,每复查一处,都是在为文物的保护添一份力。”太原市迎泽区“四普”队员常伟说,“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迎接挑战,不断磨炼意志,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耐心,为守好迎泽文物、讲好迎泽故事贡献力量。”
  新春渐近,冬天的冷冽虽未远去,早春的气息已在大地萌动。复核完东祁家山村知青房旧址,迎泽区普查队又向着东祁家山村冯氏宅院和占道村文殊寺前进……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通讯员 伏沼竹

  1.省普查办副主任王振华(右一)、省普查办综合协调组组长刘刚(左二)在晋城泽州纯阳宫现场督察。
  2.昔阳县钟村墓地,该墓葬为等级最高的夏商墓葬。
  3.太原新发现的磺厂石窟正面照片。
  4.省四普办综合协调组专家王军(中)为普查队员现场讲解普查规范。

  图片由山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