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针密缕做普查 精细绘制文物地图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大同民航站航站楼旧址俯拍现场

大同平城区铁牛里遗址出土的文物

大同云冈北魏至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发掘现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利灌溉工程代表之一阳高县王官屯高灌渠。

平鲁区张崖沟古茶树是当地人心中的“神树”。

右玉县畿上塞围长城遗址南部起点附近断口土层照片。武鑫摄

怀仁市小村龙王庙大殿全景。 宋斌摄

五台县寺沟金代墓塔呈“花瓣”纹样的砖雕。

“四普”工作队员在定襄县白村北寨址中发现的明清石碑及砖、瓦等建筑构件。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山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让我省文物资源“家底”更清晰,让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可见。今年5月“四普”转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大同、朔州、忻州三地的四普工作者们或风餐露宿、或扛起测绘设备、或穿行于山川之间,以专业与严谨的态度,以经验与科技的手段相并重,探寻文物足迹,保护文物遗存,不让“文物瑰宝”消失,做到应保尽保。

  大同市: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7处
  北魏铁甲虽残亦寒碑刻砌进灌溉工程
  从城市到乡野,从朝阳到日落,第四次文物普查队顶着恶劣条件作业已是家常便饭。遍布荆棘的山林、身陷险峻的峭壁之下,大同“四普”工作者恪守职位。截至2025年1月20日,大同已圆满完成了对2056处文物复查,新发现107处不可移动文物。
  其中,大同民航航站楼旧址、铁牛里北魏塔基遗址、王官屯高灌渠、云冈北魏至辽金佛教寺院遗址等重要新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大同平城区铁牛里遗址
  北魏平城时代,是佛教兴盛的重要时期。大同铁牛里遗址,是一处以塔基为中心的北魏佛教寺院遗址。铁牛里遗址塔基中部发现一处埋藏坑,这是首次在平城塔基中发现埋藏坑,坑里散落的珍珠,坑底出土的五铢钱、铜饰件、珊瑚珠……
  在该遗址的北魏倒塌堆积中还发现了一件残铁甲,这是北魏平城考古首次发现的铁甲实物。
  阳高王官屯高灌渠
  王官屯高灌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该灌渠位于王官屯镇重兴镇村村委会西南约550米处。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阳高县王官屯镇为解决康窑村附近农田灌溉缺水的问题,组织县区各个公社合作修建,历时近4年完成。现存高灌渠共5段,高灌渠之间通过水渠与涵洞相连,涵洞编号由东向西依次排列,上有编号标识,现存可见一级涵洞、二级涵洞、五级涵洞、六级涵洞编号,三、四级涵洞为公路和铁路所覆盖,地表不可见。
  据重兴镇村民讲述,兴建水渠所用的石材,很多取自周边村落的寺庙、民居及墓葬。其中二号高灌渠拱券砌石,可见大量玄武岩质条石及汉白玉材质的明代碑刻墓志残块,残碑所刻年号有明代天顺、成化等,通过残缺碑刻内容可知,有胡窑村曹安墓墓志。
  云冈北魏至辽金佛教寺院遗址
  此次“四普”工作中,大同市云冈区以古遗址和古建筑为主,占普查总量的70%。古遗址中,烽火台和堡址占据主导地位;而古建筑则多为清代寺庙或民居,截至2025年1月20日,大同市云冈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5处。
  在新发现的文物中,云冈北魏至辽金佛教寺院遗址的发掘与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该遗址早在2011年5月就因配合云冈石窟窟顶防渗水工程而被发掘,发掘面积达到4740平方米。遗址中出土了北魏时期塔基、埋藏坑,辽金时期塔基、铸造井台、化铁炉等丰富遗物,这些遗物具有鲜明的年代特征,如瓦当、门枕石、柱础石、泥塑莲花冠菩萨头像等,进一步丰富了云冈石窟作为早期皇家石窟寺的研究成果。

  朔州市: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4处
  300岁古茶树一树成林 龙王庙麒麟观月
  从仲夏到深秋,从深秋到寒冬,摸清文物家底,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搜寻历史碎片。截至2025年1月20日,朔州“四普”调查新发现文物线索14处,其中,朔城区新发现文物1处,平鲁区新发现文物5处,山阴县新发现文物3处,应县新发现文物2处,右玉县新发现文物2处,怀仁市新发现文物1处。
  平鲁张崖沟古茶树
  平鲁区高乡张崖沟旧村南边崖沿上,有一棵古老的茶树,历经300余年光阴洗礼,仍屹立不倒。据横切枯枝断面考查和村民介绍,该古茶树高大挺拔,形成了坚实有力的树干和发达的树冠。夏秋季节枝繁叶茂,树上的叶子呈深绿色,平展向四面八方,互相掩映,形成了一片密密的“绿色森林”,生机盎然,按时吐绿落叶,以其“稀、奇”成景,不仅是自然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
  怀仁清代早期龙王庙
  在朔州市怀仁市海北头乡小村村东有一庙宇,经实地调查,初步判定为清早期龙王庙。庙宇内乐楼墙体彩绘麒麟观月图一幅,是目前朔州市保存最完好的麒麟观月图。壁画、木雕、石刻、砖雕……小村龙王庙大殿东西山墙均刻盘纹卷草螭龙纹极具价值,该石刻是朔州“四普”工作中发现最精美的石刻,小村龙王庙壁画从形制到绘画的手法来看,是清早期建筑,且艺术价值颇高。
  右玉畿上塞围长城遗址
  2024年12月初,右玉县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文物普查工作过程中发现了很长一段疑为土墙的残体,按照山坡起伏连续延伸,后经查阅资料,发现其疑似“畿上塞围”长城遗址,年代为北魏时期,发现地点位于右玉县杨千河乡旧云石堡北约450米处。
  北魏时期,外部环境极其复杂,漠北的柔然实力雄厚,常常大举南侵,有时还和南方的刘宋王朝联络。因此,北魏太武帝时修筑了畿上塞围,也就是我们眼中的长城。据《魏书》记载,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六月,北魏“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这一长城西起今山西西北部黄河岸,东到上谷郡,长千余里,当时的善无也就是今天的右玉县。

  忻州市: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60处
  白村寨填补长城空白 黄花岭曾飘猎猎战旗
  无论是藏匿于乡野的遗址碑刻,还是隐于闹市的古建庙宇。忻州“四普”工作队员们坚定不移地奔走在这片古老大地上,执着、专业、坚守,用他们的汗水与智慧,接力续写着文物保护事业的传承新发现。截至2025年1月20日,忻州“四普”调查新发现文物线索60处。
  定襄白村北寨址
  在该遗址中,发现明清石碑及砖、瓦等建筑构件,结合寨址分布、现状、墙体结构、所见遗物和碑文记述,可以确定该寨址在明代曾作为防御蒙古骑兵进犯的军事体系,是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遗存,是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弥补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中,定襄县没有长城资源的空白。
  宁武黄花岭堡址
  该堡址位于宁武县凤凰镇岭沟村北,是研究明代边防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不仅展示了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军事策略。
  繁峙“十一井灌渠”
  繁峙县东山乡苏家口村处发现“十一井灌渠”,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兴修农业水利背景下兴建的水利工程,反映了繁峙县乃至全省水利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
  五台寺沟金代墓塔
  位于五台县豆村镇寺沟村。该塔坐北朝南,为单檐实心砖塔,平面呈六边形,自下而上分为须弥座塔基、收分塔身、砖仿木塔檐、山花蕉叶塔刹四部分。
  寺沟金墓塔位于寺沟村朝阳寺后山中,承载和记述了许多历史的故事,也凝结了先人古老的智慧和勤劳,是当地人的骄傲和文明的见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情感价值。

山西晚报记者 孙佳森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