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稳步推进 历史瑰宝被唤醒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盂县神泉寨址房屋基址。

平定县大坡起义战场旧址。 张欣摄

高平市鹿宿石堂沟石窟1号窟窟门(从西向东)。王浩凯摄

高平市圆融寺春秋楼正立面(从西南向东北)。 元卫兵摄

襄垣县强计人民公社。

屯留区西流寨观音堂正面。

航拍壶关县十里石寨。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山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三晋大地上,无数文化遗产恰似璀璨繁星,将这片古老的土地装点得熠熠生辉。在“四普”中,阳泉、晋城、长治三地的文物工作者们满怀热忱,奔波在城市乡野,用专业与执着,让更多沉睡的历史瑰宝被唤醒,为三晋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阳泉:新发现文物54处
  神泉寨藏百余间石屋 县城“大坡”起斗争风云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阳泉市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组建普查队伍8支,普查人员70人,共复核“三普”不可移动文物794处,完成普查任务的71%。整合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市考古研究中心和盂县文物管理中心的专业力量组成调查队,对盂县大横沟遗址等9处古文化遗址开展文物范围边界认定试点工作,成为全省普查工作的亮点。
  截至2025年1月20日,本次普查新发现文物54处,其中神泉寨址和平定县大坡起义战场旧址具有重要价值。
  盂县神泉寨址
  经初步考察,该寨址已发现石屋140多间,古建筑大部分集中在山顶及悬崖峭壁边,还有部分建在两道岩壁中间,尚无通道可入。石屋几乎全由规整的片状毛石砌筑,上面由大石板封顶。石室有单间,套间,内有通气窗、佛龛、火炕等布置。寨内还建有寨墙、瞭望台、碓臼、厕所等设施。据史书记载推测,神泉寨最初应该用于军事,距今不少于1600多年,后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可能都有过修缮和增补,它的发现对于研究盂县历史和山寨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平定县大坡起义战场旧址
  该旧址位于平定县城上城街天衢阁北侧,是上城与下城连接的必由之路,俗称“大坡”。该坡南北长60余米,坡面呈上宽下窄状,最宽处12-13米,最窄处5-6米,以平整的料石砌铺,边墙高耸,最高处约20余米。据清《平定州志》载:“阁下峻坂修长,道光二十四年潦水暴冲,坡圯路断,知州王继兰募金砌石重修,乃为坦途。”民国20年(1931年)7月4日,在当时中共山西省委特委的领导下,特委书记刘天章亲自参与制定计划并部署,由当时山西省军委书记苏亦雄(即谷雄一)直接参加,在平定发动了一次轰动整个华北地区的武装起义,史称“平定兵变”。平定大坡就是当时平定兵变的遗址,也是平定兵变的主战场之一。

  晋城:实地复核文物4749处
  宋金遗存圆融寺 惊世石窟石堂沟
  为提高第四次文物普查的质量,晋城市积极推动各县(市、区)开展实地普查工作,一方面采取市级包县专家定期下县指导(每个月不少于两次)的方式,主动为各县(市、区)的普查工作排忧解难;另一方面,采取日统计、周通报的方式,督促各县(市、区)对标对表,加快普查进度。
  截至2025年1月20日,晋城市已实地复核“三普”文物4749处,完成率达71.9%,新发现文物91处。重要新发现有两处,一处是圆融寺,另一处是石堂沟石窟。
  高平市圆融寺
  该寺主体是中村春秋楼,位于高平市神农镇中村村西北,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中,南殿为金代风格,其余建筑为清代风格。依据庙内碑刻“……不知创始何代考其残碣在元则肇修于中统三年踵事于乾隆六年……”的记载可知,圆融寺在元代中统三年(1262年)就已存在。该石碑还详尽记录了民国时期一百余家商号资助圆融寺重新修缮的情况。圆融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为南殿、正殿(遗址),两侧为春秋楼,西垛殿。圆融寺东西宽27.52米,南北长36.16米,占地面积728平方米。目前,圆融寺正殿坍塌,仅存基址,整体保存状况较差。但其是宋金时期建筑的珍贵遗存,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工艺以及宗教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见证了当地历史的变迁。
  高平市鹿宿石堂沟石窟
  又称鹿宿佛堂沟石窟,位于高平市寺庄镇鹿宿村石堂沟自然村丹朱岭西麓的发鸠山南坡。
  石堂沟石窟造像题材丰富,有坐佛、立佛、胁侍菩萨、护法力士、供养人等,展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特点。受当地地质环境影响,石窟开凿于类似小山包的砂石岩上,岩石质地相对疏松,历经千余年的风吹雨淋、日晒冰冻等自然因素影响,岩体风化、剥落、坍塌现象较为普遍。如部分石窟的窟顶、窟壁出现岩石脱落,一些佛像的面部、手部等部位也因风化而模糊不清或残缺不全。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该石窟群整体保存尚好,现存6座石窟,仍然保留了较为丰富的造像、雕刻及建筑遗迹等。窟内的一些雕刻细节,如佛像的服饰纹理、菩萨的姿态、力士的形象以及部分窟门的装饰等,虽有风化,但仍可依稀辨认。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反映了北魏后期从大同迁都洛阳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元素,以及晋东南地区中古石窟文化的延续性,对研究古代佛教文化、雕刻艺术、社会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

  长治:重要新发现有3处
  人民公社留存往日记忆 大小青石垒砌十里石寨
  长治市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来,专门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双组长,24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保障文物普查经费,各县区组建12支普查队伍,共投入133人。
  截至2025年1月20日,长治市已实地复核“三普”文物5458处,完成率达79.9%。新发现线索400余处,专家实地核查284处,认定113处。其中,长治重要的新发现有3处,分别是西流寨观音堂、强计人民公社和十里石寨。
  屯留区西流寨观音堂
  位于屯留区西流寨开发区西流寨村中,坐西朝东,东西长5.75米,南北宽4.95米,占地面积28.46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西流寨观音堂面阔一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廊式构架,单檐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现状前墙水泥抹面,室内山墙壁画保留较为完整,为研究当地的寺庙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
  襄垣县强计人民公社旧址
  建于1961年,是襄垣县存留的一处人民公社。公社东临黎城,北接武乡,南连北底,西邻下良。本着“适度改建,留住记忆”理念,由中共下良镇党委、下良镇人民政府主导,强计支部、村委鼎力,将强计人民公社办公地点新辟为“强计人民公社记忆馆”。馆舍分为“春秋实录”“激情岁月”“社员人家”三大主板块,并辅以老物件、旧档案等,对于重现强计人民公社特殊记忆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壶关县十里石寨
  位于壶关县晋庄镇十里村东南500米处的寨脚山上。坐北向南,东西长64米,南北宽34米,寨墙高5米左右、宽2米左右,建筑面积2176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据村中三教庙明代正德重修碑记载,地名“寨上”,至迟在明代已建成。寨子全部由大小不一的青石块垒砌而成,根据现场勘察,所用青石为寨内大块青石拆分而成,因而可以看到寨内形成的青石坑。寨子的南侧墙体正中设石砌券门一道,为纵联砌置发券形式。寨子所处位置,向东可通过乡村道路去往平顺县,向东南上十里岭可至石坡乡、石河沐及桥上并到达河南界。从地理位置来看,其地处咽喉要道,为研究当地的军事设施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