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大精深 普查薪火相传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山西新闻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临汾市侯马新发现的圣母殿外景图。

襄汾县普查队员在给群众发传单,宣传文物保护。

平遥县黄仓谷道沟摩崖造像正面照。 赵飞鸿摄

昔阳县普查队员在调查石窟。

榆次西关火车站正面全景。 裴丹丹摄

柳林县嘉善沟天官庙全景照。

交城县铜炉寺摩崖造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山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临汾,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还被誉为“华夏第一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0万年前,当时丁村人在此繁衍生息,开启了早期人类的生存繁衍之路。晋中,地处三晋腹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尤其是明清晋商为晋中历史谱写了最为辉煌的一页。提到吕梁,也总能想起那句歌词“人说山西好风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在望不穿的大山深沟里也饱含历史的芳华。文明因历史而璀璨,在“四普”的道路上,更加感慨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临汾市: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13处
  汾河岸立起烽火台 崖地上矗立圣母殿
  临汾市“四普”工作开展以来,各县(市、区)按照《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临汾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25年1月20日,全市三普8300处不可移动文物已复查6043处,复查率为77.11%。收集新发现线索158条,调查新发现文物113处。
  襄汾县“四普”工作是临汾文物普查工作比较突出的一个地方,截至2024年12月6日,襄汾县“四普”实地调查工作已经完成近500处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0余处。对于文物普查队员们来讲,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解开尘封的历史之谜,让那些沉睡千年的文物重新焕发生机。
  在临汾市“四普”工作中,较为有特点的新发现有:
  侯马圣母殿
  圣母殿位于侯马市西里村北向200米的崖地上,当地人称为“娘娘庙”。坐北向南,由正门和正堂构成,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初步判定建于明代。
  大梁风格一致,梁、檩全部保存完整,六檩前廊式构架,明间与左右次间设直棂窗,大殿内外均有24公分砌墙,整体布局较为规整,周围无其他建筑。殿内空间宽敞,东西两侧墙壁均残留有类似坐像的少部分彩塑,殿内顶部有悬塑痕迹。整个大殿的梁架构件如:梁、檩、瓜柱等均施以红黑、红黑白或红黄绿相间的彩绘。彩绘纹饰山西地方多具特色,多为明清时期民间彩绘,这一留存对明清时期的侯马地方彩绘传承有重要意义。大殿顶部板瓦为现代修葺,瓦砖材质就地取材,尺寸不一,均为手工制作。檐部有方椽和望砖,可知此建筑规格较高。
  该殿外观虽有一定程度的残损,但体量大、整体结构保存较完整,在山西同时期发现的古建筑中很难得。作为“四普”新发现的古建筑类文物,从建筑的布局、风格等方面判断,颇具元代遗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一发现为研究侯马当地历史文化、元代建筑风格以及明清时期的彩绘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曲沃文敬烽火台
  位于曲沃县里村镇文敬村西南约1000米的汾河西岸高岭上,东西南三面临深沟,北与文敬堡址相接。烽火台采用夯筑技术建造,台体整体呈方锥形,底部较大,顶部较小,这种结构既保证了烽火台的稳定性,又便于守备人员观察和点燃烽火。台体底边长6米,顶部残存边长1.5米,残高约10米。烽火台南有平台,平台东侧有守备人员住宿土窑洞七孔,南北向排列,窑洞内草泥抹壁,烟炙痕迹明显。
  据清代《曲沃县志》记载,曲沃境内沿汾河河岸自北向南有烽火台8处,皆有兵卒守护,为预警汾河汛情、流兵匪所用。文敬烽火台是曲沃发现的较为完整且有资料记载的一处烽火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此外,襄汾县新发现有508沟遗址、南高刘家一号民居、南高刘家二号民居;曲沃县新发现有薛庄墓地;翼城县新发现还有史伯村张家大院、河东中学旧址。

  晋中市: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73处
  夏商钟村墓地横空出世 北齐摩崖造像历经沧桑
  截至2025年1月20日,晋中市普查队已完成“三普”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复核4127处,复核率达74.5%,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达到73处。晋中市“四普”队由资深文物保护专家、考古学者及技术人员组成,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地经验,结合现代化勘察设备与传统调查手段,确保了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接下来,有几个重磅的“四普”新发现就要亮相,为晋中市的文物家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昔阳钟村墓地
  钟村墓地位于晋中市昔阳县钟村社区,地处松溪河东岸的丘陵台地上。该墓地是昔阳县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在考古前置工作中取得的重要收获。钟村墓地是目前夏商之际黄土高原东部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地,暗示着山西东部太行山区域存在一个高等级的文化族群。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太行山西麓夏商之际考古遗存的空白,更丰富了人们对夏商时期古代中国的再认识,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开辟了新的考古视角。
  平遥黄仓谷道沟摩崖造像
  该造像位于平遥县朱坑乡丰盛村黄仓自然村乱树岭以南黄仓谷道沟内约1300米处,海拔高度1228米,是一处龛窟数量较多的摩崖造像。
  此处摩崖造像开凿于北齐年间,现存造像自西向东由西区、中区、东区三部分构成,其中西区造像保存较好,右侧有岩体突出;中区造像有裂隙分布、微生物附着;东区造像风化最为严重,造像已难以辨认,仅存龛形。三区现存龛窟共24龛,合计造像52尊,龛窟大小不一,造像雕凿细腻,栩栩如生,佛像时代特征明显,对于研究平遥地区北齐时期佛像的袈裟样式、佛像坐姿、背光形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晋中“四普”中的新发现还有祁县北关龙王庙、太谷四卦塔墓、榆次西关火车站旧址等。

  吕梁市: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25处
  过街楼原是天官庙 天宁镇深藏铜炉寺
  吕梁市“三普”文物数量共5901处,截至2025年1月20日,已复核“三普”不可移动文物4694处,完成复核工作量的79.5%,已征集到新发现文物线索数量89条,调查新发现文物125处。这些新发现,各具特色。
  柳林嘉善沟过街楼
  该庙宇位于柳林县金家庄镇嘉善沟自然村,经过当地村民指引,普查队员在村内偏僻一角发现了这处古建筑。从外形上看,这里像一处破败的过街楼,但是走近再细细品味,藏在这角落里的庙宇因淤泥而掩埋墙角,杂草滋生在僧房窑顶,倒也是增加了几分韵味。
  在二楼处,树立着两通模糊的石碑,其中一通石碑为大清同治六年(1876年)凿刻,名为《天官庙重修碑记》,据碑文记载,该寺名为“天官庙”,为清代时期创建,根据建筑筑券风格等佐证初步推断,嘉善沟天官庙应始建于清代。虽说该建筑屋面后人使用现代材料加固,但原址风貌并未有过多改变,建筑形制样貌依旧清晰可辨。
  交城铜炉寺摩崖造像
  该寺庙位于交城县天宁镇窑底村,村民在改建道路的过程中,通过挖掘清理路基时,发现此石窟寺。从外形上看,这里像一处坍塌的古庙,但是走进院内,藏在杨树背后的崖壁上却布满了佛龛,龛内造像虽有风化迹象,但造型精美,令人惊喜。
  在院落内,还散落着两通残破的石碑,其中一通石碑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凿刻,名为《三村修铜炉寺记》,据碑文记载,该寺名为“铜炉寺”,为唐代时期创建,根据石窟造像风格等佐证初步推断,摩崖造像应开凿于唐代。虽说寺庙建筑早已坍塌损毁,但基址尚存,寺院布局依旧清晰可辨。

山西晚报记者 宋俊峰

(责编: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